正文
2023年是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也是中国汽车合资合作40周年,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再次发生历史性转折的一年。在2023年,过去的中外车企合资模式发生了完全反转的改变。过去是外资车企出品牌、技术、设备乃至部分零部件,中方车企出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现在几乎成了中方车企出品牌和技术,外资车企投入资金。“四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在反向合资的大趋势下,究竟中外双方有哪些具体的合资模式?对全球汽车企业的发展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资本合作:“打不过就加入”
11月23日,零跑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合作交易已交割完成,双方合作聚焦在海外销售零跑品牌电动车。11月23日的媒体沟通会上,零跑汽车联席总裁武强表示,零跑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合作交易已交割完成,双方合作聚焦在海外销售零跑品牌电动汽车,零跑技术赋能Stellantis集团旗下品牌等其他可能的合作并不是当前重点。
10月26日,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共同宣布:Stellantis集团计划投资约15亿欧元以获取零跑汽车约20%的股权。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成立合营公司。完成合营公司成立后,合营公司将由零跑汽车及Stellantis集团分别拥有49%及51%权益。合营公司将成为Stellantis的并表附属公司。
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的合资合作,被业界认为是“打不过就加入”的典型案例。Stellantis集团旗下有15个汽车品牌,居全球销量前三,但在中国市场存在感极弱,此前更是卖掉了长沙的广汽菲克工厂,走轻资产模式。这样一个随时都可能撤走的品牌,消费者信任感相对较低。Stellantis集团在全球销量高,主要还是因为它旗下有很多知名品牌,如克莱斯勒常年在北美市场位居前列,标致雪铁龙是法国最大的本土汽车企业,菲亚特又是意大利最大的汽车企业,欧宝则在德国拥有不小的市场份额。
这些大多依靠本土市场的品牌,组成了Stellantis集团,虽然财务数据非常好看,但掩盖不了他们的产品力下降的事实。尤其是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可以说是明显落后于中国汽车企业,这次收购领跑的股份,属于典型的资本合作,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产生的营收会被Stellantis集团作为一块重要的收益。
通过出资入股合作的还有大众与小鹏,根据双方此前达成的协议,大众汽车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约50亿元人民币),以每ADS(美国存托股份)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众汽车集团将获得1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技术合作:中方成技术输出方
事实上,目前外资推进反向合资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在造车技术层面有所补强。以大众和小鹏达成的技术框架协议为例,在合作的初期阶段,双方计划面向中国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品牌的电动车型。这两款专属于中国市场的新车将补充基于MEB平台的产品组合,并计划于2026年推向市场。
根据技术框架协议,与小鹏汽车合作的主体是5月刚刚成立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坐落于安徽合肥,汇集研发、创新及采购功能,是大众汽车集团除总部外最大的研发基地,具有2000名研发和采购专家。
当然,中国汽车企业的电动化技术确实值得外资学习。以小鹏汽车的“扶摇”架构为例,目前是国内惟一量产的前后一体式铝压铸车身,前后一体压铸集成零件数161个,车身结构一次压铸成形,最大压铸力可达1.2万吨。凭借该工艺,其整车扭转刚度大幅提升至42000N·m/deg,比传统车身提升50%。
不久前,上汽集团与奥迪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开发,满足中国客户对高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上汽集团将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携手奥迪联合开发产品,开启合资合作新篇章,打造互利双赢新模式。
上汽集团在电动化方面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其已自主掌控国内领先的电池、电驱、电控系统三电核心技术,对新一代锂电池、固态电池、IGBT电驱动模块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全球布局,这些技术都为其电动化产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上汽旗下的荣威、MG、飞凡、智己已经基本覆盖目前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证明其电动化以及智能化技术水平的领先性,而这正是奥迪目前转型发展所需要的。
日系车企中,丰田也选择与中国车企进行技术合作。去年发布的丰田bZ系列第二款车型bZ3,就是由丰田、比亚迪以及一汽丰田三方联合研发的车型。企查查数据显示,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已于3月25日成立,丰田汽车公司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0%。
品牌合作:新品牌呼之欲出
电动化、智能化的革命浪潮,受冲击最严重的就是合资企业。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车企凭借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机遇迅速提升品牌影响力。曾在燃油车时代辉煌的合资品牌却因产品开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产品竞争力减弱,频繁陷入困境。此前,已有众多合资车企如东风雷诺、长安铃木等相继在中国市场遭遇失败。
合资车企一方面在加快自身的电动化变革,另外一方面也在思考如何通过打造新品牌,摆脱传统燃油车的形象包袱。有传闻称,一汽-大众计划推出独立新能源汽车品牌,将利用插电混动技术来补充现有新能源产品的不足。在此之前,东风本田推出了首个独立新能源汽车品牌灵悉。
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建新表示:“从经济层面来讲,新能源汽车的用车成本已经大幅度降低。从功能上来看,又有很多比如对外放电等拓展功能。这让新能源汽车在当代有了十足的优越感,也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和驾驶乐趣。所以我们应该创造更好的新能源汽车。”话里话外,就是到了创立全新品牌的时候了。
具体来看,东风本田此次推出的新能源品牌将采用全新“灵悉”智能电动平台进行生产,并在产品定位、目标用户、市场定价等方面与现在的e:NS纯电品牌做出区分。此外,新品牌将依托灵悉DRIVE智驾系统,以及全场景沉浸式的灵悉SPACE智趣座舱两大全新技术,为东风本田的新能源转型开辟新的方向。
在一位汽车业内人士看来,合资车企推出新能源汽车品牌,是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对环保、节能以及智能科技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他们对汽车的需求也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多元化、高品质化转变。在这种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合资车企纷纷推出新能源汽车品牌,以满足消费者对环保、智能科技的追求。
合资车企在推出新能源汽车品牌时,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技术研发、品质管控、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这些合资车企在燃油车时代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汽车研发和生产经验,这些经验在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打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合资车企在品质管控方面的严谨态度,也确保了旗下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市场营销方面,合资车企可凭借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尽快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合资车企在推出新能源汽车品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不仅有自主品牌的竞争,还有其他合资车企和进口车企的竞争。如何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打造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是合资车企需要思考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如何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也是合资车企需要面对的挑战。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也需要持续投入和努力,如何在技术创新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也是合资车企需要关注的问题。
零部件合作:全球化的必然一步
中国汽车企业之所以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拥有抢跑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崛起,而外资车企已经意识到了与中国企业进行零部件合作的重要性,正如大众首席执行官奥博穆所说:“仅靠大众自己的力量,无法跟上中国汽车的节奏,我们通过携手合作伙伴,助力我们更深入地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比如在电池方面,大众已经入股国轩高科,确保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电池的供应链;在自动驾驶方面,大众联手地平线共同研发自动驾驶系统,9月,地平线抽调100多人的团队支持大众,使得大众在10月底推出新的车机系统ID.OS 2.0,在功能上追赶上智能座舱前列梯队;11月3日,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的中国子公司宣布,与智能手机制造商vivo成立“手车互融联合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将专注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领域的互联创新。
11月21日,Stellantis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一份不具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宁德时代将在欧洲当地向Stellantis集团供应磷酸铁锂(LFP)电池的电芯和模组,助力Stellantis集团在欧洲市场的电动汽车生产。为进一步支持Stellantis集团宏伟的电气化战略和目标,双方正探讨以对等模式成立一家合资企业的可能性。
据介绍,宁德时代和Stellantis集团将在两个战略领域开展长期合作:制定大胆的技术路线图以支持Stellantis集团尖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机会以进一步提升电池价值链。
宁德时代董事长兼总经理曾毓群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将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借助Stellantis悠久的整车制造经验以及宁德时代先进的电池技术,此次合作将是双方实现碳中和目标决定性的一步。宁德时代将继续致力于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具竞争力和更具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卓越贡献。”
Stellantis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唐唯实表示:“与宁德时代就磷酸铁锂电池达成的谅解备忘录,是Stellantis集团长期战略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电池领域的行业领导者,宁德时代将与Stellantis集团旗下的众多标志性汽车品牌一起,为客户带来创新且易于使用和推广的电池技术,同时将帮助Stellantis集团实现其‘到2038年,达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
为什么Stellantis集团选择和宁德时代合作?要知道其此前有明晰的动力电池规划——Stellantis集团将集中在北美和欧洲两个市场,建立电池生产基地以及供应链保障。其中,Stellantis规划北美动力电池储备容量150GWh,欧洲动力电池储备容量为250GWh,将由5家超级工厂和其他的电池供应商提供支持,而这5座超级电池工厂将与ACC、韩国LG新能源和韩国三星SDI三家电池供应商共同建立。
其中,ACC成立于2020年6月,Stellantis集团、梅赛德斯-奔驰和多元化能源公司道达尔为其三大股东,分别持有ACC三分之一的股权。ACC已经规划建设了3座电池超级工厂,分别位于法国Douvrin、德国Kaiserslautern和意大利Termoli。三家工厂的规划年产能均为40GWh。
显然,Stellantis集团之前的规划中并没有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而中国电池企业独步天下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是外资整车企业不能忽视的。磷酸铁锂电池具有低成本、长寿命和高热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这些整车大集团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经久耐用且价格实惠的电动汽车。
实际上,早在今年初,Stellantis集团就作出了在欧洲推出使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动汽车计划,而欧洲市场上目前主流的动力电池是镍钴锰三元锂电池。唐唯实当时表示:“我们需要并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因为它在成本方面更有竞争力,可以为中产阶层生产价格更实惠的车辆。”
反向合资对中国汽车产业和全球汽车产业而言,无疑都是重大的利好,相比40年前开始的合资,新一轮的合资完全是市场化的选择,是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组合,其迸发的生命力,将会更加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