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及汽车“新四化”浪潮的推动下,货车新能源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消费端从“占据汽车所有权”属性转向“拥有汽车使用权”,从“购车行为”转变为“用车行为”,新能源货车租赁服务由此也逐渐升温。
租赁模式让运营“轻上加轻”
对于运输从业者来说,车辆是最基础的生产资料。不过,购车成本投入大是很多个体司机和运输企业存在的痛点。尤其是近几年,物流行业整合速度加快,出现货源不稳定、车辆闲置等现象,让运输从业者更加意识到降本增效的重要性。卡车租赁模式的出现,为运输者提供了一种灵活、低门槛的用车选择。
相较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货车有明显的能耗成本优势,但并非处于一个性价比极高的状态。一方面是上游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车辆制造成本高,导致一次性购车成本远高于燃油车,且产品迭代速度和车辆置换率更高、二手车残值较低;另一方面,单一客户因业务或场景的原因大多无法实现高频用车是客观现实,物流车的使用频率普遍较低,即使单公里有明显油电差,但使用频率不高,跑的里程不够长,能耗成本优势也转变不成经济效益优势。
货源的不稳定性、用车频率低和新能源的经济性为新能源货车租赁提供了发展的土壤。“租给客户的话,保险、维修保养的费用全部是我们来负责,客户只需根据车况不同,每月承担5000~8000元租金即可,不想做了,到期解除合作即可,从收益风险来看,基本上是稳赚不赔。”据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租赁模式不仅能解决用户面临的车辆购置成本问题,也降低了用户的经营风险,而且验车、维保、替换车等各种服务一般会比较到位,运输中如果出现问题保险也可以进行赔付,租用起来会更加省心,运营风险更低。如果市场行情太差,还可以退租车辆及时止损,让用户更加灵活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因此,大多数用户是采用租赁的方式入手的纯电动货车。
目前,我国新能源货车租赁主要分为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两大类。其中,融资性租赁相当于“以租代购”,在承租期满后,车辆的所有权归承租人所有。这种模式可以为企业减少前期的资金投入,以达到融资的目的,适用于新成立的小型物流企业;经营性租赁是一种更为纯粹的“租车”行为。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只需支付较低的保证金和租金后,便可拥有车辆的使用权。租赁期满,车辆的所有权归租赁方所有。
相比之下,经营性租赁不仅减少了物流公司的一次性投入,缓解现金支出压力,还可以根据货量、现金流等情况,调整用车需求和租期安排,更具灵活性和时效性。因此,新能源物流车运营业务主要还是经营性租赁。
发展仍存诸多风险和短板
总体来说,通过低门槛、轻量化的租赁运营模式,让运输从业者和运输企业用上新能源物流车,并通过高效的专业化服务,实现了新能源数智化转型,这也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货车普及和运营模式的成熟。展望未来,该市场的发展前景可期。一方面,国内商用车金融市场规模巨大,预计至2025年可增长至13.5万亿元,为新能源货车租赁行业提供了成长土壤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着货运行业竞争加剧,物流企业对车辆租赁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资金流偏紧的情况下,租赁模式将会受到大多数运输者的青睐。
不过,在业内看来,目前租赁的商业模式,仅仅简单解决了某些客户自购车辆因业务不饱和、不稳定而产生的车辆闲置或使用频率不高的问题,而并没有发挥出新能源物流车本质上的能耗优势,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客户在车辆承租期间,使用频次依然取决于客户业务情况。如此一来,新能源物流车的租赁运营与传统能源货车的租赁运营本质区别不大,因此,新能源物流车租赁商业模式和思维模式需要革新,要通过共享平台服务多个客户和多个场景,并在时间上实现有效衔接与互补,将每一天的低频有限使用变成高频使用,将能耗差转变为效益差,同时降低每个客户的用车成本。
另外,目前国内货运市场以小微企业和个体司机为主,缺乏良好的资信证明,新能源货车租赁公司很可能会面临欺诈、违约、被迫回收等风险。与此同时,由于缺少风控模型与大数据赋能,企业租赁资产还存在缩水的可能。以上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货车租赁市场的发展。
对此,有行业专家指出,未来租赁平台除了要提供租赁服务,还应针对卡车全生命周期的不同场景,为运输者提供定制化运营服务,包括二手车销售及金融服务等,全面切入到人、车、货、平台,打造成与货物出行相关的闭合生态圈。而这一过程中,拥有不同资源禀赋的玩家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精诚合作、取长补短。“如果想在新能源货车租赁行业做大做强,还要解决货车司机的货源问题,同时提升售后服务质量。谁能更好地为物流从业者降本增效,谁就能成为最终的赢家。”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