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事故造成驾驶人和两名乘客死亡,该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小米公司发言人通过微博回应: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根据披露的细节:车辆在22:44:24发出风险及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1秒后在22时44分25秒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最终在22:44:26-28间,以97km/h时速撞击至隔离带水泥桩。这意味着从驾驶员接管到碰撞发生,实际操作时间仅1-3秒钟,按照人类的正常反应根本来不及,最终酿成车毁人亡惨案。
针对外界所关心的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问题,小米SU7标准版拥有前向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FCW)和紧急制动(AEB)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8-135km/h之间。但在行业内,上述功能实现不包括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日前,高阶智能驾驶领域已经成为车企比拼的重要高地,但在决战全民智驾背后,这起事故为无疑为行业敲响了警钟,犹如一记重锤无情地击碎了车企向用户编织的“智驾绝对安全”的虚假美梦。智能驾驶是否等于无人驾驶?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直击技术内核。车企在铺陈未来出行蓝图时,是否巧妙运用宣传话术,悄然规避高阶智能驾驶在技术落地过程中潜藏的风险,同样值得深究。更为重要的是,在面对道路施工、极端天气等特殊场景时,智能驾驶技术如何突破系列“Corner Case”(极端情况)事件?这些问题的解决,绝非某一家车企要面临的,而是整个行业必须共同克服的时代课题。
01智能驾驶行稳致远,安全根基须臾不松
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用夸大化的营销策略,在新车发布和销售传播过程中,车企常以最顶配版本“大秀肌肉”,宣称车辆"无限接近L3"、"可解放双手"、"全场景智能驾驶"、“车位到车位”等等。这些极具诱惑性的宣传话术充斥网络,导致消费者对L2驾驶辅助系统产生理解偏差,误认为某些功能能真正实现双手解放。
知名调查机构J.D. Power的调查显示,65%的消费者无法分清无人车与自驾车的差异,56%的人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错误定义成自动驾驶系统。这种认知偏差,凸显了车企不当宣传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在事故发生前一天的3月28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论坛上,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山枝博士对智能驾驶发表了重要观点,其表示:安全是智能驾驶发展的根基,是“1”,而其他功能和性能则是后面的“0”。言外之意,没有安全,再先进再炫酷的功能都毫无价值。
陈山枝博士通过一组数据,对智能驾驶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以我国某头部智驾企业平均接管里程270km,特斯拉FSD V12的600km为依据,假设一个中大城市有十万辆智能驾驶车辆,每辆车日均行驶30km。按照270km平均接管里程统计,每天的接管次数将超过1.1万次。若其中1%未能顺利接管,一天内就可能会发生110起事故。
同时,其分析:“事故发生的概率,往往并非单纯由车辆智能驾驶水平决定。人们对它的信任差距也是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智能驾驶车辆产生了过度信任,在999天内可能都没有出问题,但在第1000天的一次问题就可能是致命的事故。”
02车路协同破局攻坚,C-V2X与单车智能筑牢安全屏障
自2015年起,我国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快速增长,城市NOA的逐步普及,以及自动泊车(APA)等功能的渗透率不断提升。车辆在智能化表现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不仅能够适应更多路况,操作风格也愈发趋近人类驾驶员。然而,技术的飞跃让车主放松了警惕,忽视了自动驾驶场景下潜在的“Corner Case”风险。
以小米SU7事故为例,尽管小米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并发出预警,但由于感知受限,留给驾驶员接管的时间极为有限,最终车辆还是撞上了隔离带水泥桩。
这仅仅是“Corner Case”场景中的冰山一角。长期以来,单车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瓶颈,特别是感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始终难以突破。在视距感知、强逆光、亮度突变和恶劣天气等场景下,单车智能识别困难重重,由此引发匝道合流区碰撞、高速弯道突发事故、红绿灯误判、大车遮挡及超车事故等。近些年,车企在单车智能路线投入了巨额成本,希望通过技术迭代解决长尾挑战,但仍无法解决。
一位行业专家分析:“即便车企对100种极端场景进行了预演,但用户恰恰遇到的可能是第101种意外,这种Corner Case问题长期存在。而小米SU7事故暴露出当前以单车智能为主导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存在明显局限,C-V2X车路协同技术,能够与单车智能形成互补,实现协同感知、协同决策,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智能交通体系。”
对此陈山枝博士补充,“国内道路施工情况时有发生,当车辆处于高速行驶,无论是人类驾驶员还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都很难应对。而通过对智能圆锥筒安装C-V2X功能,能够实时发送信号给路上一定范围的车辆,帮助车辆提前了解前方路况,而非等到传感器探知后在紧迫环境下才做出反应。C-V2X车联网将协助单车智能最提升高速公路及城市NOA智驾水平,助力安全驾驶。”
小结:
安全,始终是智能驾驶行业不可动摇的生命线。整个行业应以此次事故为契机,将安全理念融入到技术研发、产品宣传以及市场推广的每一个环节。车企需要摒弃短视的营销行为,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尤其是在攻克 “Corner Case” 难题方面,积极探索单车智能与 C-V2X 车路云协同技术的深度融合。行业组织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宣传准则,营造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政府部门则要强化监管力度,为智能网联汽车有序发展筑牢制度保障。
只有行业各方齐心协力,正视问题,积极行动,才能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在安全的轨道上稳健前行,让科技真正服务人类,而非成为伤害生命的利刃,书写智能驾驶行业安全与智能网联汽车繁荣共生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