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商用车补能的 “三角难题”如何破解

新闻舆情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5月,我国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售28.3万辆,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占商用车国内销量比例为21.1%。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巨大潜力。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我国新能源重卡销量约8.2万辆,市场渗透率13.6%;2025年一季度,渗透率快速增至19.7%,4月终端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20%,新能源重卡已经成为支撑市场增长的核心力量之一。随着新能源重卡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补能需求也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态势。无论是城市配送的轻型货车,还是长途运输的重型卡车,对高效、便捷的补能方式都有着迫切需求。 补能体系双轨并行 基础设施加速覆盖  在市场需求推动下,超充+换电双轨制补能网络正在逐渐成型。近段时间,整车企业与能源企业合作打造超充、换电解决方案的案例正逐渐增多。在超充网络方面,各大企业纷纷加大投入,例如,比亚迪联合中石化计划建设4000座兆瓦级闪充站,单桩功率超过1兆瓦,能够在5分钟内补能400公里,将大大缩短车辆的补能时间,提高运营效率;再如,华为也推出单桩功率1.5兆瓦的超充方案,可实现15分钟满电。北京、广东等地更是制定了明确规划,2025年新建超充站超1200座,进一步完善超充网络布局。  换电网络同样发展迅速。宁德时代联合中石化启动“万座换电站”计划,预计在2030年前建成覆盖全国80%干线运力的“八横十纵换电绿网”,这将为长途运输的新能源商用车提供强有力的补能保障。  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商用车的普及,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发力。在国家层面,财政部等3部门明确2025年计划支持75个试点县改善充电基础设施,其中就要求增加电动重卡的充换电设施,旨在解决县域地区补能设施不足问题。在地方层面,比如上海对通用型换电站给予设备投资40%补贴,这不仅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还加速了换电站标准化进程,有利于换电网络的大规模推广。  补能方式各有制约 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超充技术虽然能够大幅缩短补能时间,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从电网方面来看,兆瓦级超充瞬时负荷达到了常规峰值的3~5倍,老旧电网难以承载如此巨大负荷。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需要配套储能系统,但这无疑会推高成本。在电池方面,频繁超充会对电池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电池健康度3年下降8%~12%,这不仅影响了电池的使用寿命,还会使二手车贬值。此外,商用车兆瓦级充电接口标准还面临尚未统一的境况。  换电模式同样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电池规格碎片化问题,不同品牌电池包尺寸、接口互不兼容,这使得换电的通用性受到限制。尽管目前多家头部企业正积极推动跨品牌通用,但要实现真正的标准化仍需时日。其次,换电模式属于重资产运营,单座换电站建设成本超300万元,且回报周期长,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最后,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也存在瓶颈,由于退役电池健康评估标准缺失,上海动力电池循环中心年处理仅1.5万吨,无法充分发挥退役电池的价值。  此外,在能源协同方面,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换电站虽然具有利用谷电充电降低成本的潜力,但当前仅少数站点配置智能储能系统,导致峰谷调节潜力未释放出来。  未来突破方向需注重技术融合与生态重构  为应对上述挑战,全行业正在积极探索技术创新路径。超充-储能耦合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超充桩+液冷储能”方案能够缓冲电网压力,减少对电网的冲击。铅炭电池储能应用也具有广阔前景,吉林大学研发的稻壳碳添加剂电池,循环寿命提升30%,成本较锂电池降低40%,非常适配重卡储能场景。车电分离金融方案则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购车方式,购车成本降低30%~40%,电池租赁+保险模式降低了用户风险。  标准与生态协同是推动新能源商用车补能体系发展的关键。换电国家标准提速,交通运输部牵头制定的干线换电网络布局标准,将推动跨车企电池包通用化,有助于解决换电模式的标准化问题。“车-站-网”一体化也是未来发展方向,上海试点充换电数据全域监控平台,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氢电互补探索则为新能源商用车的补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中石化加油站转型综合能源站同步布局加氢与换电,建成后将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商业模式的进化也是突破当前困境的重要途径。物流企业定制化补能方案为货运车队提供“夜间换电+日间超充”混合方案,能够提升运营效率12%。电池银行金融化则为电池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提供了新思路,蔚来能源获宁德时代25亿元战略投资,推动电池资产证券化,将促进电池资源的优化配置。县域光储充普惠模式利用农村屋顶光伏+铅炭储能,降低了偏远地区补能成本,有助于解决县域地区补能难题。  当前,新能源载货车补能矛盾本质是效率、成本、安全不能兼顾的“三角博弈”。在短期内,超充适合城市短途配送,能够满足车辆快速补能需求;换电则主导干线物流,为长途运输车辆提供可靠的补能保障。但从中长期来看,需要通过车网互动(V2G)标准、电池护照制度、绿电交易机制等打破边界,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推动补能焦虑转化为“按需调用能源”的智能体验。  (本文作者系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
提问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