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京东官方称,将在“双十一”期间发布一款“国民好车”,由京东联合广汽、宁德时代一起推出。有些舆论曲解为“京东下场造车”,京东回应称并未造车,而是联合推出,京东负责“客户洞察和独家销售”。
“定制版”电商卖车?
看上去和以前区别不大。电商卖车太平常了,折腾几年,水花都不大。这和产品的价值大小无关,只要电商愿意,万般皆可卖,连价值数亿的商业地产都能在电商拍卖。关键在于,和家电、3C、IT产品不同,车的标准化弱一些,产品和服务需要更多的现场体验。
有些舆论在分析这款“国民好车”的定价、换电体系、以及车身架构特点。虽然产品细节需要等到11月9日发布会上才能获知。但大致的路数不难猜:低SKU、纯电入门级车型、面向“家用”A级最大细分市场,京东对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全包。挂牌情况不明,但既然京东并无造车资质,大概率还是以“埃安(配置|询价)”身份申请工信部产品资质(有人认为就是埃安RT或昊铂A800的换电版)。
卖车和后市场服务,京东已经深度涉足,线上(京东商城)的车品、配件、保养服务,线下近3000家自有门店与4万+合作网点。这么做还有什么意义和特殊性呢?
汽车价值链,能发挥京东的资产比较优势吗?
这和京东的战略方向有关。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崛起之后,对淘系冲击最大,其次是京东。原因是京东不单纯是电商,其拥有很重的供应链和物流资源。
简单说,京东在电商里资产最重,在渠道商(非主机厂直营)里面触点最多。面对主机厂普遍做的马马虎虎的金融来说(与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有关),京东金融更是爆杀前者。这让京东在卖车+后市场领域,有错位优势。
但这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刘强东回归之后,先后在外卖、酒旅、折扣超市、咖啡等领域不断采取进攻型打法。不惜以慷慨补贴方式,介入对手强势业务(比如和美团的外卖攻防战)。原因可能在于,京东的核心零售业务不断放缓,净利润虽然小有改善,但电商赛道整体进入存量市场,经营压力下必须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好在做零售业务的京东,现金流仍然充沛,因此所有攻击性打法,京东至少在初期不缺“弹药”。
三方合作卖车,与此前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超市”模式,是定制化卖车,即特定品牌、特定车型,包款包销。广汽或埃安成为代工方,无须参与营销乃至后市场。而宁德时代不能单纯看成电池供应商,应该作为“国民好车”品质背书方、关键供应商和,以及新场景的供方。
汽车全价值链的其余部分,由京东包揽。京东试图将卖车+服务这件事,纳入到标准化电商“新流程”当中。只不过,“新流程”相对传统电商流程要复杂一点,特殊一点。
京东自有仓储、物流,将在整车履约(从产线到用户门口)打造成一个物流生意。至少在中国,这条线的仓储物流从来没有归属于同一个企业过。京东将自己物流重资产,找到一个变现、复用的机会。比跟菜鸟抢快递业务、跟美团抢外卖业务,更能凸显京东的固有资产优势。
整个物流链归属于一家企业,很容易实现低损高效交付。既然汽车是大件,相信京东很快就会上线订车之后,下单客户一路可以追踪物流进程,还可以做成视频化运输和仓储。让客户放心。
刚才说了,京东可以吊打车企金融业务。如果将汽车金融叠加保险、以旧换新、BaaS换电服务、养车、改装,比起当前单纯“分期买车”金融模式,京东汽车金融将挖掘出高一个数量级的金融业务。到那时,谁还能说“白条”业务只能割穷人韭菜。
从投资量角度,京东掺和汽车价值链,比以往资产更重,但相对造车仍算轻资产。至少在京东看来,汽车价值链值得深度参与。只要巧妙设计,京东的资产比较优势,比起零售业务发挥得更好。
“场景强化版”零售?
有人提到京东拥有5000万Plus客户,是将会员变现的好机会。其实很难套用从QQ到微信那种用户裂变商业模式。历史证明,不宜高估电商用户的黏性,至少无法和等量社媒用户的活跃度相比。
不过,换电模式本身就是强场景服务。蔚来的换电虽然在商业上盈利很艰难,却是其最重要的品牌标签之一。是蔚来的护城河。宁德时代一直想染指换电,也做了很多投资布局,现在瞌睡来了个枕头。有京东牵头,宁德时代做换电站这种重资产生意,压力小了很多。
而京东一旦能结合场景服务,比如用户用京东APP找桩、找换电站。那么用户社区很容易做起来,其他生意也都能链接进来,不只限于车生活,所有需要线下体验的生活内容,都能搭便车。生态做起来,京东甚至可以染指社媒。这也是阿里当年做社媒(来往)没做起来的原因。
总之,把低频的买车修车,变成高频的充电换电洗车之类的服务,将大大增加京东会员的黏性。届时,会员数量将更具含金量。
京东刚起步的Robotaxi业务,就试图将出行转化为新的电商触点,集合AI、物联网等给用户猛猛地灌信息。届时,看段广告就能换里程这种事,也是有可能的。
这样一来就清楚了,京东给零售找的出路,是“场景强化版”零售。而“国民好车”、Robotaxi,都是工具。可以容忍不赚钱,也要赚个吆喝。
不赚钱担心,赚钱了操心。有人觉得三巨头“分润”模式会闹不和。现在该项目由京东牵头+搭台,广汽和宁德时代配合唱戏,利益分配方面隐忧很小。
还有人说,固态电池将成为换电的“终结者”。这个问题,宁德时代更有发言权。宁德时代的相关投资表达了一个判断,即换电仍大有可为。京东这边,只要相信宁德时代的判断就好。
当然,“国民好车”也不是那么好做的。尽管京东未造车,但与制造和汽车品牌绑定这么深,如果有质量问题,就很难推脱,解释成本也很高。京东的渠道有自营,也有加盟合作。如果在后市场环节不能拉齐服务水平,与整车品牌捆绑得这么紧,不是正向资产。
而且,京东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技术积累不多,“双智”短板不仅对产品竞争力有影响,还对场景服务构成牵制。只不过,现在生意还在铺路中,京东官方仍聚焦于这款车头炮要打响,要卖出“爆款”的氛围来。针对以上短板投资,还来不及做太多。
当前京东急于打响这门生意,现在也学起主机厂的样子,策划预热、内测、邀请试驾、发布会等一连串的营销活动。到了交付阶段,则进入京东定制模式。发布会“大热”与否,都无法一举定乾坤,第一批用户的体验口碑(产品+服务),才是京东能否沿这条路走下去的关键。
假如这事真成了,被开发成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那么对大多数主机厂可能不是好消息。一旦主机厂往价值链上游迁移了,被迫远离终端客户,会发生什么,不言而喻,至少比当年的“灵魂问题”要严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