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5年,意味着什么?于个人而言,不过是漫漫人生中的一段寻常光景;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却是一次足以改写发展轨迹的关键跨越。从发动机的轰鸣交响到电车的静谧驰骋,从机械工具到智能终端,从单点技术突破到全产业链协同跃升,“十四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用5年的时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汽车的无限潜力。本期开始,“奋进‘十四五’”专栏从产销规模、出口、中国品牌、政策体系等多个维度系统回顾“十四五”中国汽车的高光时刻。 产销量跨越式增长,是中国汽车5年奋进之路最直观、最鲜活的注脚。从国内市场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产销增量突破500万辆,市场规模增长20%;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汽车全球销量占比达到35%,其中新能源汽车份额突破75%,引领全球汽车电动化发展。 曲折中前进 汽车产销逐年攀升 将时间拨回5年前,2021年,顶着新冠肺炎疫情、“缺芯”之困、原材料价格飙升等多重压力,中国汽车产业在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迈出了“十四五”征程的第一步。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步走得平稳、走得踏实、走得坚定有力。这一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2018年以来连续3年下降的局面。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40.8万辆和214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1%和6.5%。 2022年,虽市场动荡依旧、竞争愈发激烈,但在多项政策支持、企业协力破局之下,我国汽车市场整体呈现复苏向好态势。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全年实现小幅增长。其中,乘用车在政策拉动下实现较快增长,为产业稳健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到2023年,疫情阴霾消散,原料之困逐渐破解,我国汽车产业焕发新生机。当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分别达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其中,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2612.4万辆和260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和10.6%。 2024年,在“两新”(以旧换新、报废更新)政策持续推动下,我国汽车市场消费活力逐渐被激发,全年产销量分别达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其中,汽车国内销量2557.7万辆,同比增长1.6%,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在多项促消费政策的刺激下,今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依然保持高增长态势。1~10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69.2万辆和276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2%和12.4%。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预测,今年我国汽车总销量将超3400万辆,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令人欣喜的是,自主品牌也在一步步发展壮大,占据中国汽车市场半壁江山。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从2021年的44.4%跃升至2024年的65.2%,彻底打破过去由合资品牌主导的市场格局,实现历史性飞跃。今年1~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1679.9万辆,同比增长21.3%,销量占有率进一步升至69.4%。 “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出口也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达201.5万辆,同比增长1倍。彼时,行业上下还未曾料到,短短2年后,我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2023年汽车出口达491万辆,同比增长57.9%。2024年,我国汽车出口更是站上600万辆新台阶,蝉联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今年1~10月,我国汽车出口已达561.6万辆,同比增长15.7%。 4倍增长 新能源汽车傲视群雄 从2600万辆升至3400万辆,我国汽车产销量的持续攀升,离不开新能源汽车的巨大贡献。“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超4倍增长,连续多年领跑全球。 早在2020年9月,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随后,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针对汽车产业,“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等要求。 为此,绿色化、低碳化、电动化转型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的关键目标。5年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负众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54.5万辆、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市占率达13.4%。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达705.8万辆和688.7万辆,市占率达25.6%,提前3年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的目标。到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更是双双突破1200万辆大关,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01.5万辆和1294.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1%和32.7%,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6.7%。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此前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力争达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 销量增长的同时,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环境也在持续改善。为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高速公路规划布局建设充换电设施”“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等要求。据统计,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充电站7.5万座、充电桩261.7万个、换电站1298个。到2025年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已达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数量变多的同时,快充桩、超充桩、换电站、移动充电桩等众多充换电形式的涌现,让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变得愈发完善,新能源车主补能更加便捷、高效。 技术蝶变 引领产业发展潮流 中国汽车产销量狂飙的背后,是关键性技术的实质性突破。“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要突破新能源汽车高安全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高性能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5年来,围绕产业链堵点卡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攻坚克难,产业链向自主可控迈进。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十四五”期间,行业企业加大投入,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性能。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动力电池单体成本降低了30%,但寿命却提高40%,充电速率提升3倍多。今年1~10月,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78.0GWh,累计同比增长42.4%。5年前行业依然认为遥不可及的固态电池,今年更是迎来新突破,中试线加速落地,冲刺2027年量产目标。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针对智能交通,发展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的出行服务,推广公路智能管理、交通信号联动、公交优先通行控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突破,多元感知融合、端到端大模型技术加速应用,我国在汽车智能化转型也走在全球前列。今年1~7月,我国具备L2级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乘用车销量约776万辆,渗透率已达62%。目前,我国已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3.5万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1万张,测试里程超2亿公里。此外,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更是带着自动驾驶“中国方案”驶向全球,以“中国智慧”推动全球汽车智能化转型。 “十四五”接近尾声,5年间,中国汽车产业用创新书写了“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产业奇迹,实现产销规模、市场结构、技术创新的多维跨越,以铿锵步伐坚定迈向汽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