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乾崑新“境”赋能中国汽车“智变”

新闻舆情
“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11月20日,在广州举办的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再次重复这句承诺。台下坐着广汽集团总经理閤先庆、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总经理汪俊君,以及14家已量产搭载华为乾崑ADS的车企领导。他们正在与华为乾崑一起,重塑中国汽车智能化生态。 会上,华为乾崑与广汽集团联合发布的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启境”首次公开产品节奏:2026年年中上市,全栈搭载ADS 4;东风与华为合作的“奕境”也正式发布,首款产品将于明年北京车展亮相。随着两个新品牌亮相,舆论场关于华为汽车业务“内斗”的猜想再度泛起。一边是终端业务主导、已形成“五界”矩阵的鸿蒙智行;一边是车BU牵头、联合主流车企打造的“境”系列品牌。两者看似覆盖相似市场,实则在“不造车”战略红线指引下,构成差异化互补的生态布局。 自2019年入局以来,华为以“帮助车企造好车”为初心,推出鸿蒙座舱、乾崑智驾两大技术品牌,从零部件供应到全栈解决方案,逐步构建起横跨技术、商业、产业的庞大体系。“境”系列品牌的发布并非简单复制,而是根据行业阶段与车企需求变化做出的战略延伸。在智能网联汽车从“小众尝鲜”向“全民普及”跨越的关键节点,厘清“境”与“界”的关系、解析华为乾崑的产业链价值、洞察其生态影响,这不仅关乎华为乾崑自身战略的清晰表达,更关乎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进程的健康推进。 “境”“界”同心 华为乾崑联合主流车企发布“境”系列品牌的消息传出,“内部两条路线竞争”的声音从未停歇。这种猜想看似符合商业逻辑,却忽略了市场特殊性与华为乾崑生态布局的底层逻辑。事实上,“境”与“界”并非对立,而是面向不同市场需求、不同合作场景的精准布局,协同效应远大于潜在竞争。 市场空间的巨大增量是无需竞争的基础前提。数据显示,国内汽车年销量常年稳定在2000万辆以上,但2025年搭载辅助驾驶的车型总量仅200万辆,增量占比不足10%;存量市场中,4.5亿机动车保有量里搭载辅助驾驶车型占比仅0.5%~1%。这意味着市场仍处于“蓝海”,扩容空间远大于存量争夺。更关键的是,智能汽车市场远比传统燃油车复杂,从10万元以下入门级到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从家庭用户空间需求到年轻群体科技体验,不同层级需要差异化产品矩阵来满足。鸿蒙智行“界”系列的深度共创模式与“境”系列的技术赋能模式,分别适配不同车企的发展诉求与用户的核心期待,形成了“多元覆盖、协同扩容”的市场格局。 “境”与“界”面向不同需求的车企伙伴。鸿蒙智行的“界”系列以华为终端业务为核心,采用“品牌共建+渠道直营”深度共创模式,从产品定义、设计研发到营销服务全程主导,适合缺乏智能汽车打造经验的车企快速切入市场。问界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而“境”系列是华为车BU主导的深度赋能模式,车企依然掌握品牌归属与销售渠道,华为输出智驾、座舱等核心技术及IPD研发、IPMS营销等流程体系。与广汽合作中,华为驻场数百人,始终明确“品牌归属广汽”。这种模式更适配广汽、东风等具备成熟制造体系与品牌基础的车企,帮助其在保留自身基因前提下实现技术升级。 独特的技术协同机制构成共生核心纽带。无论“界”或“境”系列,均共享华为乾崑智驾ADS与鸿蒙座舱核心技术底座,不会陷入“技术内卷”。2025年发布的ADS 4系统,搭载全新WEWA架构与全维防碰撞系统CAS 4.0,既应用于鸿蒙智行新款车型,也成为“启境”等新品牌标配。技术共享降低研发成本,更通过大规模搭载形成数据闭环。截至2025年10月,乾崑智驾累计辅助驾驶里程突破58.11亿公里,以庞大数据量反哺技术迭代。可以说,“界”系列通过中高端市场验证技术极致性,“境”系列通过大众市场实现规模化,两者形成的“技术验证-规模落地-数据迭代”闭环,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快速进化的核心逻辑。 任正非“不造车”的战略定调,从根本上杜绝了“境”“界”内斗的可能。多次强调的“技术赋能”红线,使华为始终保持“供应商”与“合作伙伴”定位,无论终端业务还是车BU,都以“帮助车企成功”为终极目标,而非打造自身品牌。今年以来,长安、广汽、东风等国有车企巨头负责人接连拜访华为并与任正非直接交流,确保了合作的战略一致性。“境”与“界”如同华为智能生态的“左膀右臂”,共同服务于“把智能带入每一辆车”的生态愿景。 赋能而非替代 “华为不造车”的承诺,让不少人疑惑:拥有全栈自研技术能力的企业,为何甘愿放弃整车制造利润?从华为乾崑发展来看,这并非被动选择,而是基于产业特性的战略清醒——汽车产业作为万亿级复杂系统,需要上下游多环节协同,单靠一家企业难以完成全产业链升级,华为的核心价值在于成为串联各环节的“生态枢纽”。 以技术输出为核心,华为构建分层级赋能体系,适配不同车企转型需求。2019年入局之初,华为以Tier2供应商身份提供车控模组、车载光模组等核心部件;随后升级为Tier1供应商,推出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30多种标准化部件;对需要全面转型车企,则提供从辅助驾驶、座舱到整车架构的全栈解决方案,HI模式正是这种深度合作代表。“境”系列品牌将赋能从“技术层面”延伸至“体系层面”,通过导入IPD集成产品开发与IPMS集成产品营销服务流程,帮助车企实现全链路升级。在广汽“启境”的推进中,华为不仅提供ADS 4系统等核心技术,更通过常态化合署办公、高管每月驻场等方式注入研发与营销经验,这种“技术+体系”双重赋能远非单纯零部件供应可比。 在产业链协同中,华为始终坚守“互补而非替代”原则,尊重车企核心优势。汽车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整车集成、三电系统等基础领域,这正是广汽、东风等主流车企的积淀所在。华为乾崑与广汽合作中明确权责边界:广汽主导整车制造与三电系统研发,华为聚焦智驾、座舱等智能化技术,使双方优势最大化。靳玉志“联合作战,不分彼此”的表述,强调双方在各自擅长领域的深度协同。智能化转型并非颠覆传统制造优势,而是以智能技术激活传统优势,华为的赋能逻辑恰契合这一趋势,不抢夺车企制造与品牌主导权,而是通过技术加持让车企原有优势更加突出。 “压强式研发”投入形成的技术护城河为车企赋能提供坚实支撑。自2019年以来,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研发投入已超500亿,其中2024年车BU研发投入超100亿,ADS 5研发也已投入100亿。这种大规模投入带来技术持续领先:2022年鸿蒙座舱重新定义交互体验,2023年ADS 2.0实现无图智驾全国开城,2024年ADS 3.0开启车位到车位规模商用,2025年ADS 4推出高速L3解决方案。对单个车企而言,如此庞大研发投入难以承受,华为通过“技术共享”模式将成本分摊到多个合作伙伴,使中小车企也能享受顶级智能技术。截至2025年,华为乾崑已合作33款量产车型,累计搭载量突破100万辆,规模化效应进一步降低技术落地成本,形成“研发投入-技术领先-规模落地-成本降低”良性循环。 营销与用户生态的共享,为车企解决“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智能汽车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转向生态竞争,华为拥有亿万手机、平板等终端用户,构成庞大潜在汽车用户基础。鸿蒙智行通过“鸿蒙生态互联”实现车机与手机无缝衔接,吸引大量终端用户转化;“境”系列品牌同样可以接入鸿蒙生态,共享用户数据与服务体系。华为通过IPMS营销体系输出,帮助车企精准触达目标用户,形成“技术+生态”双重赋能,让车企不仅能造出智能汽车,更能卖好智能汽车。 更为重要的是,华为乾崑既输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也注入华为在研发、品控与用户运营方面的成熟方法论。车企可借此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将资源聚焦于整车制造、底盘调校等长板领域。双方强强联合,激发车企内部活力,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借助华为在消费者端的技术公信力与品牌影响力,新品牌能迅速建立市场认知、缩短用户信任周期,在激烈竞争中实现销量突破与品牌增值。 生态共振与共赢 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面临技术研发成本高、标准不统一、产业链协同弱等多重挑战。华为乾崑生态的构建,通过建立统一技术底座与协同机制,破解行业转型痛点,推动从“规模领先”向“技术领先”跨越。其生态价值远超单一企业技术输出,正在重塑产业格局。 华为乾崑的技术标准化与规模化,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普及进程。发展初期,各车企各自为战,不同品牌辅助驾驶系统算法、座舱交互逻辑差异巨大,既增加研发成本,也给用户使用带来困扰。华为通过乾崑智驾ADS与鸿蒙座舱标准化输出,为行业提供成熟技术方案。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华为乾崑智驾以45.2万辆销量占据国内城区领航辅助市场27.8%份额,其中35万元以上豪华车型市场份额高达52.7%。规模化优势不仅降低单台车智能化成本,更推动技术快速迭代——每新增一辆搭载车型,就为技术迭代提供更多道路数据。“标准化+规模化”双轮驱动的模式,使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从2020年不足3%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0%,远超电动化普及速度。伴随“境”系列新品牌推出,华为乾崑领先的智能化技术将实现更快速迭代与规模化落地,大幅降低智能技术门槛,不仅填补市场缺口,更将加速中国汽车产业整体智能化进程,推动智能网联时代快速到来。 华为乾崑的生态布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智能汽车核心竞争力在于“软件定义”,需要软硬件深度融合。华为不仅与车企合作,更向上游延伸至核心零部件,向下游覆盖用户服务、数据运营。华为与合作伙伴联合研发的激光雷达降低核心部件进口依赖,通过智驾数据运营为车企提供个性化优化建议。这种布局打破传统“垂直整合”模式,形成“核心技术引领+多主体协同”创新生态。截至2025年,华为乾崑已构建涵盖14家车企、上百家零部件供应商的体系,生态协同效应使智能化研发周期从传统的3~5年缩短至1~2年,大幅提升行业响应速度。 华为乾崑生态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中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长期受制于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瓶颈。智能网联汽车兴起提供了“换道超车”机会,华为乾崑的技术输出加速了这一进程。与特斯拉“封闭生态”不同,华为“开放赋能”模式与多家车企构建生态联盟,既避免单一企业垄断技术风险,又能通过集体力量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数据显示,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车型在2025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份额已突破15%,其中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销量同比增长超200%。乾崑智驾累计避免318万次可能碰撞、保费下降35%等成果,也证明了中国智能汽车技术的安全可靠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基于华为乾崑强大OTA能力,车辆不再“落地即贬值”,而是通过系统更新不断获得新功能、优化体验,让用户手中的车辆常用常新并保值,极大提升产品生命周期价值和用户粘性。同时,华为乾崑以“技术同源、体验统一”原则,将原本仅限高端车型的智能驾驶与座舱系统拓展至不同价位、不同风格车型。消费者无论选择哪种车型,都能享受华为乾崑带来的领先智能体验,实现真正的“技术平权”。依托日益完善的产品矩阵,华为乾崑构建起覆盖多场景、多价位段的车型谱系。用户在认可华为技术标准基础上,可根据偏好与需求轻松选择最适合的车型,大幅降低决策成本。 华为乾崑生态实践还为行业提供了“技术赋能与品牌自主平衡”的范本。智能化转型中,不少车企面临“过度依赖技术供应商而丧失品牌自主性”困境,而华为的赋能模式解决了这一难题。无论是“界”系列的深度共创还是“境”系列的深度赋能,华为始终坚持“车企主导、华为赋能”原则,输出技术同时保留车企品牌基因与制造优势。广汽“启境”命名由双方共同商议,品牌归属明确为广汽;东风“奕境”延续奕派设计语言,华为仅在智能化层面提供支持。这种模式下,车企既能享受技术升级红利,又避免“技术代工厂”尴尬定位,为中国车企构建自主品牌提供可行路径。 从2019年的“电子螺丝钉”定位到2025年乾崑生态全面落地,华为用6年时间证明,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不是单一企业“独角戏”,而是全行业“交响乐”。“境”与“界”的协同布局彰显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不造车”的坚守与全产业链赋能实践展现“生态枢纽”的责任担当;开放共赢的生态理念,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任正非说“生态的本质是共赢”。未来,随着乾崑生态不断壮大,“把智能带入每一辆车”的愿景将逐步成为现实,中国汽车产业也将在全球智能出行时代占据更加核心的位置。
提问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