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互“热”背后,需要一把怎样的“体验标尺”?

新闻舆情
走进2025年广州车展,最引人注目的或许不再是炫酷的车身线条,而是此起彼伏的人车对话声。一句“我有点冷”,车辆便心领神会地调高空调、关闭车窗;驾驶员一个哈欠,系统便会贴心提醒注意休息;甚至当后排儿童不慎将手臂伸出窗外时,系统也能立即感知并提醒警示请勿将头手伸出窗外,并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自动升起车窗…这些曾属于科幻电影的桥段,正成为新一代智能汽车的标配。 从“听话的机器”到“懂你的伙伴” 在智能化浪潮下,汽车已从纯粹的交通工具,悄然转变为移动的“智能空间”。其价值核心,正从“如何替人开车”的驾驶辅助,越来越多地转向“如何与人共处”的智能交互。汽车不再是只会执行指令的“听话机器”,逐渐转变为能理解、能回应、能守护的“懂你伙伴”。 这一转变背后,是消费者对智能化体验需求的升级。早期语音交互往往需要用户记住并使用固定指令,如同与一个刻板机器人对话。而如今,借助大模型技术,新一代智能座舱能够理解“我饿了,找个人均一百元左右,停车方便的餐厅”这类复杂指令,并在一句话内完成餐厅筛选、路线规划、停车场查询等多项任务。 智能交互的“温度”与“限度” 然而,当车辆变得越来越“聪明”,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嘈杂高速上,语音指令能否被清晰识别?在驾驶员全神贯注寻找路口时,频繁语音反馈是否会形成干扰?系统能否准确区分沉思与分神,并作出恰到好处的提醒? 这些细节,正是区分“营销噱头”与“真实体验”的关键。优秀的智能交互系统,不仅需要功能强大,更要深入理解并适应复杂真实场景。例如,在高速公路等高风险驾驶场景下,系统应能自动识别风险,适时调整交互策略,将交互体验与行车安全有机结合。智能既要有回应人的“温度”,也要有守护安全的“限度”。 为体验设立标尺,为安全筑牢底线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智能座舱,消费者应如何判断其真实成色?行业又应如何推动技术走向成熟可靠? 这正是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设立“智能交互”分指数的初衷。测评主要涵盖六个维度:语音交互、触屏交互、终端互联、抬头显示、全景环视和乘员状态监测。在语音交互测试中,系统需在多种典型噪声环境中保持稳定表现,确保真实场景中的实用可靠;触屏交互测试则关注行车安全与操作效率的平衡;终端互联测试主要评估手机与车辆互联体验;抬头显示主要测试不同用户和不同使用场景下功能适应性;全景环视主要测试车辆四周环境的显示效果,确保行车安全;乘员监测测试则通过模拟多种典型场景,评估系统对驾驶员状态识别的准确性及预警时机的合理性。 在广州车展令人目不暇接的科技展示背后,我们越发认识到:真正的智能不在于技术的堆砌,而在于对人性需求的精准洞察与踏实回应。当汽车能够理解我们的言语、感知我们的状态、守护我们的安全时,它就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值得信赖的伙伴。 通过建立公平、专业的测评体系,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旨在为智能交互的健康发展把好“方向盘”,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让人车互动更安心、更愉悦。毕竟,最好的科技,是让人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却又无时无刻不被悉心守护。
提问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