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扬 :“十五五”期间,以强国思维推进汽车创新

新闻舆情
(本文原标题为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德载厚资本董事长董扬:“十五五”期间,以强国思维推进汽车创新) “‘十四五’期间,依托特大市场规模优势、最全产业链优势、成本与效率优势、创新资源与环境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国汽车产业由‘跟跑’进入‘并跑’阶段,在电动化和智能网联领域已进入世界前列。”在由中国汽车报社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展望‘十五五’ 巩固车优势”现场,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德载厚资本董事董扬表示,“‘十五五’期间,除了电动化和智能网联领域,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眼界要更开阔,应继续重点关注和挖掘工艺与材料、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研究、智能底盘和互联网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创新空间。” “十四五”中国汽车业全面进入并跑阶段 董扬认为,站在“十四五”规划行将圆满收官、“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局的重要节点,需要用强国和大国思维来总结中国汽车产业的成就,规划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十四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和智能网联领域已进入世界前列,但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不止于此。比如,在轿车车身的热成型高强钢领域,中国车企实现了‘自制+批量+全车身高比例应用’,成本曲线陡峭式下降;在悬架领域,中国车企大规模应用高端复杂悬架,为‘十五五’提供了‘成本-性能’双杀模板;‘十四五’期间,智能化工厂从示范走向普及。凭借产业链齐全、迭代速度快,5年后中国智造有望在数量与水平上双双领先全球,并将工艺数据、质量算法和装备标准对外输出。”董扬在发言中指出。 从全局看,董扬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凭借特大市场规模优势、最全产业链优势、成本与效率优势、创新资源与环境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构筑了强国自信,也为“十五五”汽车产业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十五五”继续挖掘创新空间 董扬判断,“十五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在工艺与材料、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研究、智能底盘和互联网技术应用等领域仍将具备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与汽车的结构和性能相比,工艺与材料领域技术进步一直相对缓慢。传统薄钢板点焊沿用百年,其‘刚度优先’逻辑已显陈旧。而热成型钢、大型一体化压铸等新工艺,为结构重写提供了历史机遇,可一次性实现减重、降本、增效。目前,经过多年的产业积累,我国汽车工艺与材料的水平已实现大幅提升,凭借特大规模产业和产业链的优势,‘十五五’期间,中国汽车在工艺与材料领域的创新土壤将更加丰厚。”董扬说。 在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研究领域,董扬认为,“十五五”时期及未来,汽车产业需要以基础研究为前提,开拓新的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向。“比如长安汽车的人因工程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推广‘人因+数据’研究范式,将用户体验科学做成共性技术平台。”他说。 谈及智能底盘领域未来的创新空间,董扬表示,“十四五”期间,比亚迪、长安、岚图、上汽等企业纷纷推出了智能底盘的新结构和新产品;线控制动、线控转向、主动悬架和轮边电机等主要系统技术发展迅速并逐渐在市场实现普及,成本曲线迅速下探,为软件定义底盘打开了窗口。在“十五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将在这方面继续取得重大进展,更多新功能上车,更多新产品问世,形成我国汽车产业领先于世界的又一重大领域。 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董扬判断,互联网技术将围绕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深度渗透到汽车全产业链。未来,互联网技术将在汽车的设计、使用、维修、后市场,都有更广泛的应用。“5年后,纸质用户手册将成历史,传统的4S销售店也很难生存。互联网将打通产品定义、销售、保险、维修、服务全链路,围绕汽车使用者的各种商业服务也将进一步创新模式和扩大服务。比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汽车销售将成为常态,互联网维修的模式也将为用户带来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体验.在汽车保险领域,互联网与大数据的融合创新,也将打造更高效、更便捷的车险服务新生态。”他说。 针对智能辅助驾驶高端大算力芯片、动力电池创新领域未来的创新方向,董扬指出,目前国际大公司和我国一些企业都在开发自动驾驶用高端大算力芯片,未来高端大算力芯片的研发,更需要全国、全行业协作,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政府牵头,组织行业攻关,发挥我国能做到的最高端制造能力,在软件、IP核、工具链和制程方面进行强有力的支撑。 “动力电池的创新远未到终局。与内燃机140年持续创新相比,动力电池大规模应用的时间尚短,已解决的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可能不到一半。未来,包括动力电池安全、回收、掉电、全生命周期维护、灭火、补能、人工智能赋能等都是亟需攻关的创新方向。”董扬说。 董扬坦言,目前在动力电池安全性研究方面,国内动力电池在法规测试中已高度可靠,但高速碰撞等极端场景仍引发安全事故。鉴于动力电池的电化学特性,建议汽车企业把安全性的边界扩展到法规允许的最高车速并有一定的冗余度。此举既是对用户生命的兜底责任,也是出口欧洲等高限速地区的准入门槛。针对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技术的研究,当前电池包追求结构强固,却导致退役后难以无损拆解,成为循环利用的第一道堵点。“我们提出‘可拆性’应与前端的‘可靠性’同等权重进入设计流程,使拆解时间缩短50%,让回收经济账算得过来。”他说。关于掉电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汽车生产企业都在冬季续驶里程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未来还需要继续努力。毕竟动力电池是电化学原理的产品,正常使用过程中的不正常掉电,长期停用的掉电,难以准确预测和避免,这些问题都必须解决。 此外,董扬认为,结合充换电体系的建设和电力系统的改革,未来需要建设稳定高效的补能体系。“十四五”期间,我国动力电池快充技术发展很快,但需要结合应用场景,形成可以兼顾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和成本的技术状态,并在技术状态稳定后建设完善的充换电体系。这一问题与电力系统改革、城市及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但需要整车和动力电池行业提供稳定的技术状态。 “未来AI赋能动力电池设计、制造、销售、使用、维护、回收全过程,将有望成为趋势。动力电池的创新改进方向,不仅是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快充性能,更需要对动力电池的电化学过程有更精确的掌控。精准掌控电池性能,特别是安全状况,比发展单方面性能更重要,智能电池的创新研究也许比固态电池更重要。”董扬判断。 四个创新方向决定汽车产业未来 “十五五”期间,汽车产业的重点创新方向和核心切入点在哪里? 对此,董扬认为,应从4个角度去判断和把握未来产业创新方向。首先,是市场应用“痛点”领域。比如说电动汽车掉电的问题、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这些“痛点”未来必须在持续创新中得到有效解决;第二,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可以大幅降低成本的高端技术领域,使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在汽车产业、汽车产品中实现普及;第三,中国新技术创新领先。现在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已经全球领先,将来包括人工智能的应用,中国也会实现世界领先,汽车产业与这些创新领域的融合将擦出更多火花;第四,发挥我国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先的优势,可以在汽车产业拓展的新领域实现更多的创新与有效实践。
提问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