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为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董红磊:监管创新护航智能网联汽车安全)
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深度转型的关键期,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与边界正被重新定义。从传统机械故障到软件缺陷,从单一车辆失效到批量网联风险,智能网联汽车的质量安全监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日,在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展望‘十五五’ 巩固车优势”现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董红磊,以召回制度为切入点,围绕消费端关切、风险特征演变及监管政策创新三大维度,系统阐述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质量安全监管的思考与实践,力图为“十五五”期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以召回筑牢安全防线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深度应用,汽车产品正加速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型,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产业价值创造模式,也对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全新要求。
董红磊表示,当前汽车产品的价值创造已从传统链式结构转变为以用户为核心的网状结构,用户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企业与用户的关系也升级为基于持续运营的价值共生关系。这意味着产品质量安全不再局限于生产端的符合型标准,更要延伸至消费端的使用体验与风险防控,要求企业具备全周期保障产品运行安全的能力。
政策导向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消费端监管的重要性。董红磊表示,“十五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质量强国建设,而质量强国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市场端适配型转变。更何况,汽车产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亟需强化安全监管,市场监管总局已出台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加以保障。
董红磊强调,召回制度作为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工具,除了守护安全,也能推动质量提升。例如,某车型电池包早期设计考虑不周,采样线束易被上盖板挤压磨损,导致短路起火,之后通过召回,改为集成式线束,提升了设计质量;某进口车型未考虑国内一些典型使用工况,减震器下控制臂叉口易断裂,后续通过召回加强加固组件,并调整了中国市场产品测试放行标准,提高了产品场景适应性。这些案例印证了召回在弥补设计缺陷、优化标准、提升产品可靠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不过,董红磊同时指出,目前国内企业对于召回的认知并不充分。数据显示,自2004 年汽车召回制度实施以来,截至2025年10月底,已累计实施召回3237次,涉及缺陷车辆1.2亿辆。其中,超半数召回是在市场监管总局督促下实施的,企业尚未充分将召回作为改善产品性能的有效政策工具。
另外,董红磊透露,近年来,随着驾驶辅助系统装车量提升,辅助驾驶相关召回呈上升趋势。2024年,因驾驶辅助系统缺陷召回255.61万辆,主要涉及场景识别相关问题,功能误触发、人员误操作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三大典型缺陷风险凸显
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迭代,使得汽车安全风险呈现出传统问题与新型风险叠加的复杂态势。董红磊表示,市场监管总局通过事故监测和召回案例分析,梳理出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三大核心风险特征,为精准监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一,安全风险维度进一步扩展。传统汽车缺陷多表现为单一故障,风险传递路径呈 “故障或失效—事故—伤害”的链式结构,智能网联汽车则实现了人车路云的深度耦合,即使没有硬件故障或软件失效,也可能因系统交互不当、场景识别偏差等引发安全风险。例如,某车企自动巡航功能的启动操作与换挡操作类似,可能带来误操作的安全风险;部分车型的挡位功能设置与常规不一致,也会带来安全风险。
第二,新功能应用带来新问题。OTA(软件在线升级)技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功能,兼具提升效率、优化体验的正面价值与误用滥用的潜在风险。部分企业利用OTA技术逃避法定召回义务,或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随意升级,未充分验证升级方案的安全性,导致新的缺陷产生。例如,某车型因升级不当的图像处理软件,造成自动刹车辅助功能失效;另有车型2016年实施OTA升级,两年后被发现引发新故障,2019年不得不再次升级修复。
第三,安全危害进一步扩大化。2015年克莱斯勒因Jeep自由光的车联网系统被黑客入侵,召回140万辆汽车,使得汽车信息安全问题召回进入大众视野。随着网联化程度的提升,远程操控、批量车辆同时失效等风险已从理论走向现实,其造成的危害远超传统单一车辆故障。
另外,董红磊特别强调,辅助驾驶系统的场景识别能力短板已成为突出问题。从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跟踪调查的辅助驾驶事故来看,辅助驾驶系统在静态目标物、动态目标物、障碍物、不规则车道线四大场景识别中存在明显不足。例如,部分系统无法识别路中挡墙,高速路缝隙被误判为车道线,路面遗留标识导致车辆违规变道等,这些问题均反映出当前辅助驾驶技术在场景覆盖完整性、识别准确性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多维度施策提升安全
面对智能网联汽车质量安全的新挑战,董红磊指出,市场监管总局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进汽车产品安全监管相关政策创新,联合相关部门构建起覆盖准入、召回、事故报告、宣传监管等环节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据悉,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把握产业发展节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2019 年,针对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频发的问题,制定新能源汽车事故报告制度,建立事故快速响应机制;2020年,面对 OTA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趋势,建立OTA备案制度,这也是全球首个对OTA进行监管的政策;2022年,联合五部委试行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以期鼓励车辆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2025年2月,联合工信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强化智能网联汽车全监管;同年8月,补充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规范宣传相关要求,规范企业营销行为,防范误导消费者。这一系列政策形成了“准入把关—过程监管—风险处置—宣传规范”的闭环监管链条,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为产业创新留足空间。
构建危险场景库,成为破解辅助驾驶“长尾问题”的关键举措。董红磊表示,自动驾驶技术的初衷是规避94%的人为失误,但当前辅助驾驶系统对部分人类驾驶常见事故场景的应对能力不足。对此,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依托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自2018年起将人类驾驶事故案例转化为典型测试场景,目前已形成一批有效的场景数据。
在此基础上,董红磊指出,2025年进一步将辅助驾驶相关事故纳入场景库建设,根据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要求,未来适时向全行业共享。这一举措将有效解决单一企业场景数据不足的痛点,帮助行业减少重复测试成本,聚焦高风险场景优化技术,提升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性。
另外,董红磊表示,市场监管总局探索构建“沙盒监管+召回监管”的综合施策机制,既为新技术、新模式提供试错空间,又通过召回制度筑牢安全底线。沙盒测试并非准入许可,而是为尚未形成成熟标准的新技术提供可控的测试环境,企业在沙盒内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待技术成熟后再纳入常规监管。对于沙盒测试后仍存在的少量潜在风险,则通过召回制度及时消除。
董红磊表示,“十五五”时期是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安全是产业发展的基线和底线。通过持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有望在安全发展的轨道上实现更高质量的跃迁,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