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来了!轻舟智航单J6M端到端城市NOA年底大规模量产

新闻舆情
  2025广州车展现场,轻舟智航宣布其辅助驾驶产品搭载量即将叩开百万量产大关,成为中国自动驾驶公司首个达成此里程碑的公司。联合创始人、CEO于骞接受媒体采访时,深入阐释了这份成绩背后的“三个一”支撑:一条在“中算力”平台上实现“高水准”体验的普惠路径、一条高于行业三倍的安全“红线”、以及一个“不设终极”的技术观。同时,于骞还分享了对L2、L3、L4技术及关系的深刻认知,并透露公司已将出海作为新的业务增长极。   产品普惠化:单J6M端到端城市NOA方案年内大规模量产上车   轻舟智航在本次广州车展上展示了聚焦“普适性、安全、高效”的智驾产品战略。于骞透露,公司将于2025年末量产上车的单J6M端到端城市NOA方案,这是一款服务更广泛用户的“普世性”产品。该产品基于128TOPS的中算力平台实现优质体验,并加装一颗激光雷达以提升安全冗余,将应用于一家“耳熟能详的畅销品牌”车型。同时于骞也透露,随着更大规模的数据的积累及更大的出货量,轻舟未来也会有一些传感器的变化,考虑其他更精密的方案。   “轻舟非常擅长在中小算力平台上实现高水准智驾。”于骞强调,其核心在于模型优化与架构适配。当下行业最新的端到端方案通过省去无用中间计算,显著降低了算力消耗。对于算力发展趋势,于骞认为短期仍将快速增长,未来将达到2000TOPS水平,但长期来看,算力需求存在“够用即止”的天花板。   在数据与模型技术层面,轻舟利用离线大模型完成了99%以上的数据标注工作,通过“知识蒸馏”技术赋能在线小模型,结合大量非监督学习,有效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效率。此外,虚拟摄像头技术实现了不同车型、不同摄像头配置间的模型性能拉平,为平台化部署提供了有力支撑。   安全为红线:轻舟Waymo基因下的高标准与责任观   安全是轻舟智航不容妥协的底线。“安全是顶配,不分中配还是高配。”于骞表示,轻舟创始团队的Waymo背景将安全标准深刻融入公司基因,所有技术优化均在安全红线之上进行,绝不因追求算力或性价比而妥协。   这一理念有数据佐证:轻舟智航的AEB误触发率已达到40万公里/次,远优行业10-15万公里/次的平均水平;泊车剐蹭率低至万分之零点三。其可靠性经过了约60亿公里测试里程的验证。   谈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于骞认为L3的核心在于“责任转移”,需通过车企和保险共同担责来建立用户信任。他预测L3将率先在泊车、高速等结构化场景落地。长远看,若智能驾驶能有效降低事故率,将推动保费下降,形成“安全—少事故—低保费”的商业正循环。   技术无终点:VLA与世界模型并进,L2/L3/L4共享技术底座   于骞在对话中多次强调,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不会止步于当前任何热门方向。“VLA或者世界模型都不是终极的技术,以后还会有新的技术出现。新的技术会层出不穷,一浪接一浪。”   轻舟对VLA和世界模型均有预研,并均有量产进展。于骞阐释,世界模型侧重于理解物理世界的因果关系,以减少对真实数据的依赖;VLA则旨在用语言解释智驾决策逻辑,增强系统的可解释性。   对于L2、L3、L4级自动驾驶的关系,于骞指出,其底层技术本质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形态,如成本、场景和责任划分。轻舟以L4技术为基础搭建底座,L2和L3产品是基于该底座的不同选择。L4因其要求“比人安全10倍”,需要传感器冗余和远程操控等额外设计,落地难度更高。他形容,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推进”态势,未来1-2年内就可能出现新的突破。   业务规模化:百万搭载量在即,出海成为核心增长极   于骞宣布,截至2025年11月,轻舟智航的智驾产品搭载量已“近百万台”,即将成为中国自动驾驶公司中首个突破百万台量产搭载规模的企业。公司依托平台化优势,能够高效适配不同车型和传感器配置,未来将新增更多交付车型。   “出海是‘非常重要的业务增长点。”于骞表示。轻舟起源于硅谷,管理团队具备海外背景,看好海外市场潜力。出海模式将多路径并行,包括“伴随中国车企出海”,为其提供符合当地法规和消费习惯的产品,以及直接与海外企业合作。公司的目标是服务全球车企,推动技术与产品的全球融合。   用户与行业:中国消费者享技术红利,L3渗透率待提升   于骞认为,中国汽车用户是“全球最幸福的汽车用户”,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快速享受到最新的智能驾驶技术,并且用户对技术的认知正变得越来越专业。   然而,他也指出,当前L3级别的自动驾驶渗透率“几乎为零”。这主要是由于装配高级智驾系统的车辆在整体汽车销量中的占比仍然有限,导致缺乏足够统计意义的数据来验证其安全价值。他预期,随着渗透率提升,通过精算分析将能清晰体现智驾对降低事故率和保费的影响。   未来,轻舟智航还将持续向公众分享自动驾驶知识,助力用户理解技术原理与价值。
提问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