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高翔:在变革中保持谨慎的创新

新闻舆情
  广州车展向来的定位是给第二年的车市定调。秀肌肉的紧迫性下降,展示前瞻性和品牌运营逻辑的需求上升。11月21日开幕这一天,宝马旗下BMW、MINI、BMW Motorrad三大品牌,以涵盖燃油、纯电等多种驱动形式,紧凑级到大型豪华20款车型的阵容,高调出战。和有些意兴阑珊的豪华、超豪品牌不同,宝马似乎着意表现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姿态。   这和宝马大中华区CEO兼总裁高翔接受采访的表态是一致的。用高翔的话说,“用‘新世代’迎接未来出行新时代”。新世代不是一款车型,而是一个车型矩阵。先进技术将实现跨平台部署。   溢价空间仍然存在   中国市场的竞争烈度是不是世界第一,相信所有跨国品牌都很有感悟。至少,豪华品牌几乎都面临品牌溢价被削弱,甚至逸失殆尽。高翔主动提及了这个问题,“过去,豪华品牌相较于本土品牌享有溢价是相对容易实现的,但如今市场环境已截然不同。”这要求豪华品牌价值内核必须要更新和与时俱进,以保持对消费者的持续吸引力。   高翔对宝马的核心目标客户估量比较保守。他称,市场上3%-4%的目标客户群,还是非常热爱驾驶的,只是这种需求并非存在于所有场景。因此需要实现一种精妙的平衡和融合。这里面包含了两重意思,第一重,无论宝马的实际客户有多少,这3%~4%的客户,非常认同宝马的价值观和品牌调性,是宝马品牌的核心受众;第二重,驾趣需要讲场景、讲条件。就算是对驾驶非常痴迷的用户,也有普通的日常通勤需求。   这同样衍生了两个结论:驾趣必须作为宝马的核心素质之一,即使机械时代的魅力在下降,但到电动化、智能化的现在和未来,宝马都需要长期坚守品牌属性;宝马应该照顾到更具普遍性的出行需求,技术的运用应该是惠及多数人群,而且由用户意志驱动,能够自由切换的。   两者精妙的平衡,就是宝马的价值内核。其有别于其他品牌的独特魅力,是宝马能长久位居一线、而且品牌内涵历久弥新的原因。   因此,溢价空间仍然存在,表现形式与过去有所不同,宝马敏锐地洞察并抓住变与不变,就能长期保持业务的健康度。   驾趣与便利的微妙平衡   听上去,这很像是在技术扩散前提下,如何做出差异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的确如此,   在电动化让功率和扭矩变得廉价的背景下,宝马正通过技术重构,力图展现出差异化特征。当然,为了差异而差异不可取,如何在智能化和电动化背景下得到新的驾趣,成为宝马新世代的重要课题。   很多人将“人车交互”理解为座舱与AI的互动,这当然不算错,但未免狭隘。宝马推出EASE悦享和BOOST悦驾两种模式。前者城区L2+辅助驾驶,让车辆来分担驾驶压力,舒缓驾驶疲劳,后者则用户亲自操控车辆,在坡度和曲度并存的复杂路段,享受如臂使指的乐趣。这么做无疑兼顾了通勤和驾趣。   这样的技术听上去并不特殊,特殊之处在于,宝马强调“自由切换”。这意味着即便处于L2+辅助驾驶阶段,宝马也确保“人在回路”,而非驾驶员置身事外,只是预备接管的状态。这大概相当于“影子驾驶”模式的互换位置,此时是自动驾驶系统唱主角,人仍然处于驾驶状态,只不过不输出实际动作而已。   如此,不仅状态切换时确保了人的接管非常迅速,而且人介入后,能无缝改变驾驶风格,整个车载电脑、动力系统都迅速响应新的发号施令者。有些时候,只是秒级的响应差异,就决定了驾驶者的体验级别,到底是令人沮丧、钝感力十足的,还是充满激情、心领神会的。   貌似细微的体验差异,大体上决定了品牌调性。宝马适时提供了令人满意的一切反馈。至少有一部分消费者,相当在意这一点。显然,这不是简单的驾驶模式选择,而是对多样化用户需求的把握。   做到“增一分太白、减一分太赤”微妙平衡,才意味着在电动化时代,仍然具有驾控基因。宝马将其作为品牌差异化的核心,是技术整合实力积累所致。宝马与Momenta合作研发辅助驾驶技术,但宝马并不担心,消费者无法将宝马与Momenta的其他客户加以区分。因为这种技术壁垒,很难在时间内复制,成为宝马品牌信赖的护城河之一。   创新本土化,与众多科技公司合作,都不会让宝马的品牌调性漂移。作为OEM,宝马在开放中保持对用户体验塑造的主导权,是宝马在复杂竞争环境中的理性选择。显然,宝马长期坚持这一点。   宝马长期主义还体现在对安全的谨慎上,这一点从不因业内竞争焦点变化而随波逐流。有时候外界质疑宝马“不够快”,高翔将其解释为宝马对驾驶安全保持“最高级别”的审慎。他强调这是宝马底线。与Momenta的合作当中,后者有很强的技术推动力,而宝马的流程体系则确保了技术安全。   敢于创新设计的底气   与此同时,独特的设计语言,不仅提供了鲜明的品牌辨识度,而且也被长期确认为宝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对于中高端产品来说,外观从来都是重点。入门级消费者可能更看重性价比和持有成本,也愿意更多了解技术的细微差异,但超过20万元预算的消费者,通常比较吝惜时间成本,“眼缘”拥有一票否决权。高翔认为,独特性的标准非常明确——即使不看车标,你依然能清晰辨认出这是一台宝马。而独特和版本领先,要冒风险,即可能出现两极化评价。宝马有足够自信,“初次见或许有些不习惯,慢慢会觉得顺眼了,到第三、第四次时会逐渐爱上它。这正是伟大设计的高明之处——总是超前思考,让消费者逐渐爱上这个设计。”   很多时候,足够长的设计历史、足够多的成功经验,让宝马拥有这样的自信,能够让消费者多次往复观察和思考,逐渐从路人变成铁粉。通常这种积累,大家笼统地称之为品牌底蕴。所谓“底蕴”,就是很难量化,甚至难以表达,但经常敢于以出位和创新的设计,带动审美风潮。时间久了,当初的出位也成了经典。   简单说,不怕一开始喜欢的人不够多,也不怕貌似有声势的负面评价。可能宝马赢得次数太多,以至于拥有足够强的定力,不屑于跟风和随大流。   宝马当然拥有“长期主义”,更多在于与供应商建立的长期关系。过去20年,宝马与中国本土供应商共同成长,“我们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助力者”。高翔暗示宝马是当前电动化供应链生态主要原始推动者之一。他举了宁德时代的例子,后者业务尚未充分成熟的时期,宝马派驻了工程师帮助其起步。这当然是真实的,宝马是最早深耕电动化的品牌之一。它出发的时间早于电动供应链成型。这也意味着,宝马对新技术的开放态度和技术中立原则,可能被低估了。   电动化时代,竞争的焦点变了,但竞争的基础未变。持续构建差异化,维持品牌辨识度,就是对长期价值的坚守。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对安全、品质、驾趣的坚持,始终是宝马不可动摇的基本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始终给予用户稳定的期待。   因为,宝马要的不是打赢一场战斗,而是始终在场。
提问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