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ntis力荐多元路线并存,欧盟2035燃油车禁令或生变?

新闻舆情
日前,Stellantis集团负责人公开反对欧盟2035年起全面禁售内燃机新车的政策,呼吁允许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电动车继续销售,并支持使用替代燃料作为减碳路径。其建议,将2030年起实施的更严苛车队排放目标(49.5g/km)改为2028至2032年五年平均达标,以缓解转型压力。 由此,引发了关于欧盟2035燃油车禁令或生变的疑问。 车企强调多元路线 据报道,Stellantis是继欧洲多家跨国车企之后再次向欧盟施压的车企之一,这一行动背后有着深远的产业考量。意大利作为汽车产业大国,菲亚特等品牌在该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而Stellantis旗下众多品牌在意大利有着深厚的产业根基,一旦禁令严格执行,这些企业的转型压力巨大,可能会对当地经济和就业造成严重冲击。 Stellantis主张“技术中立”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直击欧盟政策的核心。它呼吁允许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增程式等多元技术路径并存。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既可以在城市中使用纯电模式,减少排放,又能在长途出行时依靠燃油发动机解决续航焦虑问题,在现阶段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是一种较为折中的解决方案。合成燃料则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燃料,实现燃烧过程中的碳中和,为燃油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有报道称,Stellantis高层明确表示,单一电动化路径不切实际,需为消费者保留更多选择,这不仅是为企业自身发展争取空间,也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对汽车能源形式的多样化需求。 其实,其他欧洲多家车企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而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电动车渗透率远低于政策预期,这表明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并未达到政策制定者的设想。在这种情况下,欧盟“一刀切”的禁令无疑会让车企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加剧了车企对禁令的抵触情绪。欧洲车企认为,欧盟应该根据市场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政策节奏,给予企业更多时间进行技术研发、产能布局和市场培育,实现汽车产业的平稳转型。 欧盟禁令再引热议 目前,欧盟电动汽车市占率仍然不高,亟待发展。 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欧盟一直是环保先锋,2021年,欧盟明确规定,到2035年全面禁止销售新的燃油车。这一政策有着清晰的目标导向,即助力欧盟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宏伟愿景。欧盟委员会高官多次强调,这一政策是不可逆转的,将其视为欧洲保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从欧盟的角度来看,汽车产业作为其经济的重要支柱,向纯电转型不仅是对环保责任的担当,更是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抢占先机的战略抉择。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欧洲车企在迈向电动化的道路上,遭遇了诸多难题。电动车销量疲软首当其冲,2024年欧盟电动汽车销量仍不及预期,主要是因为两大主要市场德国、法国销量不理想。而补贴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让欧洲汽车行业陷入困境,尽管许多欧盟成员国为电动汽车提供了激励措施,但条件差异很大,有几个成员国根本不提供购买补贴,英国政府2022年宣布取消对电动汽车1500英镑补贴,德国政府2023年也取消了其国内的补贴计划。 同时,充电基础设施滞后也成为制约电动车普及的一大瓶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曾表示,欧洲联盟成员国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进度“远远不够”,欧洲若要支持汽车产业向电动车转型,或仅仅是为日益增加的上路电动车提供服务,需要每周新增1.4万个充电桩,而现阶段每周安装的充电桩只有2000个。同时,充电速度也是整个欧洲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欧洲的充电桩中,仅有七分之一属于快充,其他的充电桩功率都在22千瓦以下。 此外,原材料成本高企让车企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挤压了利润空间。欧洲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反应迟缓,在电动汽车领域,产品缺乏革命性创新,充电网络建设和软件体验也明显落后。甚至出现了车企裁员、关厂的情况,凸显了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不同国家路径有异 对于欧盟2035年的燃油车禁令,欧盟内部各成员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分歧。 其中,意大利、德国等汽车工业重镇的态度尤为引人注目。意大利作为传统汽车强国,汽车产业在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内众多汽车品牌仍然以燃油车生产为主。面对2035年禁令,意大利政府明确呼吁推迟禁令,认为过于激进的政策将对本国汽车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意大利交通部官员曾直言,欧盟激进向电动汽车转型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从意大利的角度来看,本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也有待提高,若强行推进禁令,大量汽车企业将面临停产、转型困难等问题,进而引发失业潮,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德国则在争取合成燃料豁免。德国作为汽车工业强国,拥有大众、保时捷、奔驰、宝马等高端品牌,这些品牌在燃油车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忠实的客户群体。合成燃料为这些高端燃油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通过使用合成燃料,燃油车可以在不改变发动机结构的前提下实现碳中和,满足环保要求。德国运输部官员强调:“为了快速实现碳中和,除了合成燃料之外,没有替代方案”。德国的这一诉求得到了部分国家的支持,意大利、奥地利等国也认为合成燃料是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过渡方案。 当地舆论评论认为,欧盟在这场争论中,需要在“环保目标”与“产业生存”间寻求平衡。一方面,欧盟不能轻易放弃其在环保领域的领导地位和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标,这关系到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声誉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汽车产业作为欧盟经济的重要支柱,涉及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和庞大的产业链,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欧盟暗示可能调整技术定义,为合成燃料、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技术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对于推翻2035年禁令这一核心时间表,欧盟始终持坚决拒绝的态度。 还有舆论认为,无论禁令是否生变,欧洲车企均面临电动化加速的压力。Stellantis等欧洲车企已启动“油电并行”策略,一边改进燃油车效率,一边加码动力电池研发。但产业链重构可能导致短期就业问题。而且,这种就业流失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相关服务业等行业的需求下降,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 有外界舆论推测,假如欧盟允许部分低碳燃油车存续,或将为全球其他地区提供政策参考,推动“多元化脱碳”成为行业共识。但长期来看,电动化仍是主流,车企需在技术创新与政策适应中寻找平衡。而Stellantis的意见,本质是欧洲汽车工业在环保理想与现实生存间矛盾心理的外在反映。欧盟2035禁令是否生变,取决于技术突破速度、市场接受度及相关各方博弈结果。这不仅关乎欧洲车企的未来,更可能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脱碳路径。
提问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