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造车再生变,迎来重大转向!
近日,在鸿海科技日上,相关高层表示,富士康已战略性调整战略方向,从直接参与智能电动车制造转向AI算力基建服务,并公开表示将重点投资人工智能领域。
但有舆论认为,在AI与智能汽车融合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富士康距离汽车不是更远,或许是更近了……
从“造车”到“弃车”
曾经数年坚持宣称要“造车”的富士康,终于“改口”了。
早在2019年,富士康怀揣着再造代工辉煌的梦想,宣布要造智能电动汽车。彼时,富士康凭借在手机代工领域积累的深厚功底,试图通过模块化平台,将手机代工的成功模式无缝移植到电动车领域,还立下了到2025年拿下全球5%电动车市场份额的目标。
然而,现实却给了富士康一记沉重的打击。期间,富士康曾经与美国电动汽车新势力Fisker合作,这本是富士康进军北美电动车市场的关键一步,却因Fisker资金链断裂而化为泡影,富士康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付诸东流。之后,接手美国威斯康星工厂后,富士康满心期待能承接电动车组装业务,却始终未能找到稳定的客户,工厂运营陷入僵局,产能无法释放,成本却不断攀升。此外,在泰国,富士康与当地企业合资建立工厂,试图开拓东南亚市场,可当地新能源车需求远低于预期,工厂推进缓慢,盈利遥遥无期……多番尝试之后,使得富士康想要复制智能手机时代“整机外包”模式的难度陡然增大,始终难以在这片红海中找到立足之地。
有舆论认为,造汽车与造手机有着巨大差别。汽车零部件的高度非标准化,要求车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大量定制化操作,这与手机零部件的高度标准化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代工的难度和成本;汽车的产品周期长达5-7年,相比手机一两年的更新换代周期,车企在选择代工合作伙伴时会更加谨慎,因为一旦合作出现问题,对品牌的影响将是长期且深远的;电动汽车的安全、“三电”、智驾系统等核心部件关乎消费者生命安全,车企对这些部件的质量和品牌调性有着极高要求,绝不敢轻易将整车制造外包给第三方。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富士康在电动车代工领域的梦想始终不能走进现实,只能“走麦城”。
从“算力”到“财力”
当电动车赛道难以走通之时,AI算力领域却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近年来,大模型的爆发更是点燃了全球算力需求的市场高潮,使其几乎呈指数级增长。微软、谷歌、亚马逊甚至特斯拉等行业巨头,为了在AI领域抢占先机,纷纷不惜重金加码资金,全力投入到AI研发的激烈竞争中;多国也敏锐地捕捉到了AI的战略价值,纷纷建设算力中心,将AI视为推动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由此,富士康宣布转向,全力押注AI算力基础设施服务。同时:与OpenAI达成AI硬件设计与制造合作,从数据中心机柜到电源系统,再到散热解决方案,富士康全方位参与到AI硬件的核心部件制造中,借助OpenAI在AI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丰富实践经验,富士康得以优化数据中心架构,提升产品的可靠性与效率;与英伟达联合建设GPU集群,计划于2026年建成搭载Blackwell架构GPU的AI超算中心,由富士康旗下Visionbay.ai负责运营,这一超算中心的建成将大幅提升富士康在AI算力领域的竞争力,为其未来的业务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富士康未来三到五年超过一半的资本开支将投向AI领域,这充分彰显了其深耕AI领域的坚定决心和宏大战略布局。通过在AI领域的深度布局,富士康成功摆脱了对苹果iPhone业务的过度依赖,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离车“更远”还是“更近”
现在来看,富士康已经转身投入AI算力基建的市场,这似乎让它与汽车制造的物理距离越拉越远。但实际上,却难以彻底斩断与汽车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富士康的AI技术正以一种隐蔽却有力的方式,悄然渗透进汽车产业。富士康建设的超算中心,为车企自动驾驶算法训练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在自动驾驶领域,海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以实现更精准的环境感知和决策,而富士康的超算中心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车路云协同的算力体系,已成为未来智能汽车竞争的核心,富士康在这方面的布局,无疑为其在汽车产业中赢得了新的话语权。
同时,在智能工厂的建设中,富士康推出的工业级AI人形机器人、晶圆搬运机器人,正成为汽车企业生产线自动化的得力助手。这些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生产环境中精准作业,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率。
当下,汽车产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从过去的“硬件定义”逐步转向“软件定义、算力驱动”的新时代,而AI则成为了连接这一变革的核心纽带。在这场变革中,富士康凭借在AI硬件制造上的强大优势,成功找到了与汽车产业的契合点。目前,富士康每周能生产1000个AI机架系统,并且后续产能还在持续提升,这一产能规模恰好能满足车企对算力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需求。
富士康与OpenAI合作优化的数据中心架构,更是为车联网数据处理带来了质的飞跃。在车联网时代,车辆与外界的信息交互量呈爆炸式增长,如何高效处理这些数据成为了车企面临的一大难题。富士康的数据中心架构能够快速对车联网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存储,为车辆的智能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在汽车制造环节,富士康自研的机器人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汽车制造过程中,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人类的灵活性和思考能力,而富士康的机器人技术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口。这些机器人能够完成一些精细的装配、检测任务,推动汽车制造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
通过这种“算力+制造”的双重赋能,富士康在汽车产业链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边缘参与者”摇身一变,成为了“底层技术支持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使得富士康与汽车产业的关联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紧密。它不再仅仅是汽车生产线上的一个普通代工者,而是成为了汽车产业智能化变革的重要推动者,有望为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还有舆论认为,富士康“弃车”,实则是跳出传统硬件制造思维,在AI算力这个汽车智能化的“新赛道”上重新起跑。当汽车产业的竞争核心从“发动机功率”转向“算力”,从“生产线规模”转向“数据处理能力”,富士康凭借制造基因与AI布局的双重优势,或将在这场变革中提供底层架构支持。这种转型,或许比直接造车更具颠覆性,也更值得汽车业重新审视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