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盘点
近期鸿蒙智行体系下的智界R7,追加了增程版本,售价为24.98-28.98万元,相比纯电版入门价大约便宜了1万元。
(图片来源:鸿蒙智行官方)
在近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趋势,就是不少原本只有纯电的品牌,变成纯电+增程双路线发展。例如小鹏和智己,原本专注于纯电车型,近期都官宣确认会有增程车型推出。
包括近期很热的小米,官方也承认第三款车会使用增程动力驱动。阿维塔也在近期推出了11/12车型的增程版。
假如上面这些品牌的增程计划都能落地,那么新势力里仍只造纯电车的品牌,恐怕只剩下特斯拉和蔚来。
增程是风口中的风口?
今年中国1-11月乘用车整体销量同比增长7.4%,新能源同比增长47.4%,燃油车同比下跌12.6%,插混/增程同比增长94.4%。
(图片来源:鸿蒙智行官方)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2024年汽车增长看新能源,新能源增长看增程。
增程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里,无疑是个“风口”。高增速下,自然吸引更多厂商介入。
在原有纯电车型的基础上,增加增程器,改造成增程车型难度并不高。因此有人调侃,以往是油改电,如今是电改油。
增程
增程车含金量
我们继续看1-11月的销量数据,在此期间,我国新能源累计销量945万辆,增程/插混为395万辆,纯电车依旧占新能源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尽管纯电销量还是占新能源过半份额,但我们看一下纯电车销量TOP10排行。
纯电销量前十榜单里除了特斯拉Model 3/Y之外,几乎都是些售价更为亲民的入门级车型,这些入门级车型通常毛利率较低。
我们再看增程销量前十,尤其当中的问界和理想,车型售价都在20万元以上。哪怕相对便宜的深蓝和零跑C11,售价也在15万元左右。
单看销量的数字,前十增程车型跟前十纯电车型差距巨大。例如增程销量第三的理想L7,12万辆的累计销量连纯电榜单前十都挤不进去。
但考虑上售价之后,又是另一回事。我们不妨计算车型的“销售额”,即用销量乘以加权成交价,大概得出这款车的销售额。
以“销售额”对前十纯电和前十增程榜单重新排序的话,我们会看到大量理想和问界车型挤进前十。
纯电车里销量排名第2的比亚迪海鸥,由于车价仅为6.98万元,卖7台才能顶上问界卖一台M9,按销售额排的话会跌到第9名。
总的来说,纯电看起来销量很高,但里面有很高比例是些低价小车,还有像AION S、AION Y、比亚迪秦PLUS EV、比亚迪汉EV等这种被大比例被投放于网约车的车型。
对新势力来说,低价小车和网约车市场不是它们最想占据的市场。尤其是蔚小理这些讲科技故事的品牌。
从12月16-22日的国内新势力周榜来看,前四名为理想、零跑、问界、深蓝。
(图片来源:鸿蒙智行官方)
理想不用多说,L系列全是增程车。至于其余几个品牌,根据威尔森数据,问界1-11月增程占比超过90%,深蓝增程占比接近80%。零跑相对特别,增程销量占比仅有25%。
可以说,当前销量较高的新势力品牌,大多是靠增程车来撑起销量。
增程车型更赚钱?
对于纯电车和增程的BOM成本,我们咨询了业内人士。以一台600公里续航的电动车为例,电池成本大约为5万元。
推出增程版本,电池容量可以减半,但要增加增程器,以及相关的散热、管路等,算下来成本大概能降低5000元到1万元。
我们再看目前一些车型增程版和纯电版的价差,增程版普遍比纯电版便宜1万元以上。
我们猜测同款车型很难靠加推增程版增加利润率,更多是考虑增程版能增加车型的受众面,从而提高销量,进而提升整体销售额来实现利润增长。
增程部分痛点被解决
尽管增程车型没有续航焦虑,但实际用起来还是有一些痛点。
例如纯电续航仅有200-300公里,算上打折后,实际可能更低。在体验过纯电模式的无发动机振动,以及超低使用成本后,很多增程用户会希望车辆维持在纯电状态,而不是切换至增程模式。
于是就出现网上热议的情况,部分增程车在假期高速服务区,跟纯电车去争抢充电桩。由于增程车电池较小,充电速度远慢于纯电车。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官方)
要解决上述痛点,需要两个层面的提升,第一是更长的续航,第二是更快的充电。宁德时代推出针对增程车型的骁遥电池,宣称有400公里续航,以及4C充电速度。
不过上述的性能数据,属于骁遥电池的“上限”,厂家在采购时需要考虑成本和性能之间的平衡。
我们观察近期上市,首搭了宁德时代骁遥电池的阿维塔12增程版。纯电续航里程为245公里CLTC,相比其它增程车型没有明显优势,但充电速度达到了3C。
在提升充电速度等问题后,增程有望吸引到更多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