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 星期六

华为小米迎新对手 魅族首选车年内交付

   [汽车之家 行业]  “星纪魅族造车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第一款汽车会在2024年年底前跟消费者见面,并实现上市和交付。”7月26日,星纪魅族COO廖清红与媒体交流中透露该信息。而在具体造车的路径上,星纪魅族会依托吉利体系的最新平台打造,打造符合年轻用户喜好的汽车,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当下,已有新能源车企发布了自研手机。与之相对,手机企业也通过各种方式进军汽车赛道。除了直接“下场造车”的小米,华为也选择与车企合作,打造了鸿蒙智行。如今,星纪魅族也要亲自下场造车了,它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对标华为鸿蒙智行?   星纪魅族是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创立星纪时代后,收购魅族科技重组的新公司,同时做手机、开发AR眼镜、造汽车。廖清红曾在华为供职过18年,2018年5月加入小鹏汽车,2024年初加入星纪魅族。 『星纪魅族COO廖清红』   “我希望能把过去的经验带进来,减少公司走弯路。同时在组织上引入一些方法论和运作体系,促进跨界人才的融合,形成新的共识,增强公司的活力。”首次以星纪魅族COO身份对外的廖清红开篇介绍道。   2023年3月,星纪魅族发布了Flyme Auto车机操作系统。在星纪魅族看来,由于手机企业的软件团队规模要远远大于汽车企业的,且用户每天在手机上花的时间是汽车的数倍,手机上的人机交互体验要优于车上,将手机上的人机交互体验放到车机上是“降维打击”。目前,Flyme Auto车机系统已搭载在吉利系的领克、银河、极星等多款车型上。   与华为类似,星纪魅族也通过“绑定”车企的合作模式打造汽车产品。2023年6月,星纪魅族和极星成立合资公司,持股51%。其对标华为“鸿蒙智行”推出“无界智行”,开始营销“魅族定制车”的概念。   不过,无论从体量还是品牌力来看,星纪魅族与华为相比仍有一定距离。星纪魅族也深知自己的“劣势”,“车企与华为的合作是战略级的,深度定制一款车,而星纪魅族会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更低一些,更开放一些。”廖清红坦言。Flyme系统是一个做了10多年,已经有3亿代码的系统,把它注入到智能座舱领域是星纪魅族的优势,其有信心与各方车企合作。   不过从现有合作车型看,星纪魅族还未走出吉利系。对此,廖清红称,“其实星纪魅族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适配了那么多车型,已经是一个进步。当然,我们希望与更多车企开放合作,不局限于吉利体系。”   同时,廖清红还透露了星纪魅族与知名品牌合作智能座舱系统的意向,但由于保密协议未指明这家车企的名字。“相比华为,我们在出海方面更具有优势。” ■星纪魅族首款汽车年内发布   星纪魅族的野心不止于此,它还要打造一款属于自己的车。   实际上,最早在2023年11月,星纪魅族就官宣了“造车”计划,表示将在2024年打造 MEIZU DreamCar MX,此后大半年一直未有更多信息披露,直到此次沟通会上廖清红确认“星纪魅族首款汽车年内发布”。   不同于小米all in汽车赛道,星纪魅族造车更多的是踩在巨人肩膀上。“星纪魅族汽车不会全栈式造车,而是选择在现有吉利的浩瀚平台基础上,打造符合星纪魅族品牌需求的车型,以此降低成本。”廖清红直言,星纪魅族就没有必要从底层出发重复造轮子,而是要把重点放在与消费者更紧密的构建。   “我认为内卷是缺乏差异化的表现。新进企业应勇于尝试,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群,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即使失败,也要坚持创新,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不必追求所有人都喜欢,能吸引一部分忠实用户就是成功。”   类似华为的生态馆模式,星纪魅族也将打造自己的销售渠道,除了将自己打造的车放在星纪魅族生态馆出售,还会有手机、智能眼镜、智能指环等。“不是说东施效颦,而是我认为华为、小米这种销售渠道是有它的先进性,值得大家借鉴,因为这样会大大提高门店的复用率,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加便利,可以一站式接触到很多品类,对于公司而言也大大节省了很多成本。这是一个趋势。”   眼下,星纪魅族计划依托现有汽车品牌进行深度定制,因为获得汽车制造资质难度大且成本高。“我们会逐步尝试,随着公司实力增强,可能会考虑更深入的投入。” ■点亮星纪魅族AI生态   生成式AI正在席卷汽车行业,而星纪魅族已经深度拥抱AI。在沟通会当天,“星纪魅族AI生态馆”登陆ChinaJoy 2024,涵盖智能座舱、XR技术、操作系统、移动终端等最新AI智能科技新概念和多领域生态成果,并且首次将整体生态布局以科技体验馆的形式落地ChinaJoy展台。与此同时,星纪魅族 AI生态季也同步开启,以ChinaJoy 2024为起点,打造多终端AI生态、全场景无界体验,点亮星纪魅族 AI生态新篇章。   具体来看,星纪魅族AI生态下的多终端融合场景,以构建在三方通用模型以及垂域知识库之上的 Flyme应用大模型为中心,Flyme AIOS作为核心操作系统,赋能包括手机、车机以及XR在内的各个应用终端。各终端之间以Flyme Link作为链接管道进行生态互通,在不同应用场景各自分工协同,并互为补充。各核心应用(如音乐、视频、导航等)也通过Flyme Link在各端之间进行无缝流转,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场景、沉浸式的融合体验。   在廖清红看来,现在市场上对AI的理解有些混淆,就像当初自动驾驶的情况一样。很多公司声称他们的产品是智能的,但实际上,智能程度各不相同。“星纪魅族的策略是用最新的AI架构重构我们的系统,不仅仅是添加功能,而是彻底改变软件模式。我们正在打造AI操作系统,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经济性。初期可能不易察觉差异,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产品将展现独特之处。”   星纪魅族在2024年初提出All in AI战略,同时Flyme系统也正式更名为Flyme AIOS。依托Flyme AIOS打通智能手机、AR智能眼镜和智能汽车等终端,在手机端的AI能力会无缝迁移到汽车的智能座舱里,用户会得到一辆更智能、更懂自己的车。据悉,Flyme AIOS正在逐步改造,并已在星纪魅族21系列推送,未来还会覆盖20系列。   谈及大模型上车,廖清红称,“星纪魅族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有底蕴的新玩家,愿意与拥有强大算力和大模型技术的公司开放合作。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向客户提供更丰富的AI功能体验和产品。”   不过,廖清红指出,尽管大模型技术备受瞩目,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公司仍处于内部测试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要使大模型技术成熟并实现商业化,需要大量的用户数据进行训练。因此,星纪魅族正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式的AI平台,将自身的硬件能力、系统级服务和用户交互入口向所有优秀的大模型平台开放。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星纪魅族希望能够降低成本,加速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最终为消费者带来真正的价值。   廖清红认为,只有通过降低合作门槛,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推动AI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完整的行业闭环。他强调,星纪魅族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开放、共生和繁荣的AI生态系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文/汽车之家 彭斐)
1
7月26日 星期五

房车版养生开局:81℃火焰山,解锁养生新姿势!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旅行,而是一次对未知的勇敢探索,一次将传统养生观念与现代旅行方式巧妙融合的奇妙冒险。在依维柯房车的陪伴下,我们将穿梭于广袤无垠的沙漠与炽热的火焰之间,体验一场前所未有的祛湿奇旅。 在这个炎炎夏日,当大多数人选择前往凉爽的海滨或山间避暑时,一股不同寻常的旅游热潮却悄然兴起——新疆火焰山的祛湿之旅。在这片被烈日炙烤的土地上,温度高达81℃的火焰山,竟成了许多人争相前往的养生圣地。各大社交平台上,许多自称“过来人”的网友,都在安利大家去火焰山享受大自然的祛湿疗法,号称疗效显著。更有网友调侃:"你说火焰山地表温度81℃,我敬而远之,但你要说它祛湿,那我高低得去一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驾驶着依维柯房车,踏上这场别开生面的旅程。 房车旅行,自由与舒适的完美结合 选择依维柯房车作为我们的旅行伙伴,无疑是明智之举。作为国内房车界的顶流,依维柯房车以其高性能的专业底盘,为车友们打造了宽敞的空间、舒适的布局和强大的承载能力、安全性和通过性,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旅行体验。 在旅途中,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停靠在风景如画的地方,享受家的温馨与自由。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夜晚的满天繁星,都能在房车的天窗下尽收眼底。 去火焰山,挑战与养生的双重体验 当我们驱车抵达火焰山时,映入眼帘的是那炽热的红色砂岩和蒸腾的地气。网友表示,尽管地表温度高达81℃,但正是这样的环境,赋予了火焰山独特的祛湿功效。在火焰山脚下,我们可以穿着轻便的衣物,漫步在滚烫的沙石之间,感受那份来自自然的炙热与纯净。 人体可以高温祛湿,但很多车子可就受不了这样的气候环境了。高温环境,对车辆的发动机有着极高要求,依维柯房车搭载了性能卓越的动力系统,无论是欧胜系列的“F1C+8AT”铂金动力链,还是聚星系列的Power π动力系统搭配9AT自动挡变速箱的动力组合,全都换挡流畅,马力十足,从容应对高温、高原、高寒等极限气候环境。 房车生活,品味新疆美食与文化 在房车旅行中,美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新疆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种类而闻名遐迩。得益于依维柯房车宽敞的空间和布局,我们可以在房车中准备一些简单的食材,如羊肉串、手抓饭、馕等,然后架起烧烤设备,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当然,如果想要品尝更多地道新疆美食的话,我们也可以开着依维柯房车前往当地的夜市或餐馆,去感受那份独特的异域风味。 除了美食之外,新疆的文化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在房车旅行中,我们可以随时调整行程,前往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等,感受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与沧桑。 开着依维柯房车去新疆火焰山旅行,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的挑战与征服,更是一次身心的洗礼与重生。在这里,我们可以放下都市的喧嚣与压力,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在这里,我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新疆美食与文化,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乐趣。现在就让我们开着依维柯房车去火焰山,体验一把大自然馈赠的祛湿之旅吧!
3

相约奥运!“中国客车”闪耀巴黎

2024年7月26日,一场世界级盛会将在法国巴黎盛大启幕,巴黎将以东道主的身份置身于全世界的聚光灯下,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盛会举办之际,江淮汽车旗下安凯客车与来自全球的观众相约“浪漫之都”,以时尚、前沿的设计装点这座城市的同时,为他们提供绿色、环保、舒适的高品质观光出行服务,共同见证世界级盛会的璀璨盛况。 闪耀巴黎,安凯实力添彩世界体育盛会 自今年3月底出口法国,这批凯纯电动双层敞篷观光车已在巴黎的旅游黄金线路运营多时,覆盖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歌剧院、卢浮宫、巴黎圣母院、香榭丽舍大道等多个巴黎标志性景点,并途经不同的比赛场馆,是游客一站式打卡巴黎的首选。 乘客只需在站点附近轻松上下车,即可在享受便捷交通的同时,惬意地游览巴黎的城市风景与著名景点,同时感受顶级体育赛事的激情与魅力,享受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该车型半敞篷的酷炫设计及全景视野的震撼体验,与巴黎浪漫风情相得益彰。同时,纯电动零排放的出行方式,更是为城市增添一抹清新的“绿色”。不少乘客特意选择二层乘坐,轻松欣赏沿途景色景点,享受打卡拍照的乐趣。 不仅如此,安凯纯电动双层观光客车还配备了多国语音同步系统,英语、法语、中文、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全球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熟悉的声音,享受无障碍的出行体验。 从伦敦到巴黎,从传统燃油到新能源,安凯客车技术稳步提升,产品持续迭代升级,成为了中国客车不断进步、驰骋国际舞台的有力写照。 “中国智造”领航,安凯助力高品质绿色出行 低碳环保、绿色办赛已成为大型国际赛事新风尚,巴黎更是以“绿色”为核心,从吃、住、行到赛事运营,全面融入绿色、环保与可持续理念。 一直以来,安凯客车以创新为驱动,致力于产品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低碳化和轻量化。早在2017年,安凯纯电动客车就已出口法国,凭借时尚的外观、高端的品质与舒适的乘坐体验,深受全球游客青睐。 今年,安凯纯电动客车再次批量出口法国,展现了企业深耕海外的实力。此次出口的安凯纯电动双层观光客车汇聚全球领先技术,采用全铝车身、轮边驱动电机等多项技术,更通过欧盟严苛认证,在安全、动力、经济和舒适性上展现出卓越性能。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出海的开拓者,自1990年至今,江淮汽车的足迹遍布全球五大洲132个国家和地区近140万辆汽车,在海外建立4家全资子公司、3家合资公司和19家海外KD工厂,为中国品牌汽车出海注入了新动能。 目前,安凯客车已经成为了中国客车“出海”的一张亮丽“名片”,各类客车产品出口遍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布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迪拜及南非等世界多地,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树立了卓越的品牌形象。
3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看新兴产业组织方式创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集团考察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2014年,在国家层面统筹指导下,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以下简称“百人会”)应运而生。10年来,作为行业论坛平台,百人会以其“跨界”“融合”特征,推进政府、研究机构、市场主体等多领域交流互动、协同创新,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我国新兴产业组织方式创新的典型代表,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要用好探出新路子。 “跨界”“融合”打破“政产学研用”限制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初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调控,各方积极性并不高,需要政府巧妙地伸出一只‘看得见的手’,加快推动产业化进程,坚定行业发展信心。”谈及成立背景,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当时,发展新能源汽车已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但由于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任何单一部门都无法系统了解和把握这一新兴行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趋势,也很难形成跨部门机制来推动产业发展。 新兴产业该以何种方式将多方力量聚合起来?呼应这一需求,百人会平台组织酝酿成立。陈清泰介绍,为尽可能扩大覆盖面,新平台被设定为“无边界的柔性组织”,采用会议论坛形式;同时,新平台具有非官方性质,方便进行研究、交流、协调,组织结构也尽可能简单,确保灵活性和低成本。 2014年5月,百人会作为行业论坛平台正式宣告成立。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介绍,扁平化架构下,百人会由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理事会组成。 百人会联结之广,从其会员组成可见一斑。百人会目前共有成员289名,主要来自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汽车企业、核心零部件关联产业、能源与基础设施、通信、信息与人工智能、社会媒体、市场服务和投资等领域。会员以个人身份参与,自愿参加交流,研究选题和成果可与政府的政策制定、推行更好地结合。 “无边界的柔性组织”赋予了百人会很强的灵活性。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刻改变汽车产业边界,更多力量开始参与到汽车行业发展中,百人会的成员结构也在根据发展需要不断灵活调整。 “如今的百人会更多体现‘跨界’和‘融合’的特征。”张永伟介绍,目前参与百人会活动的部委已从当初的5个增加到14个,并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陆续增加了跨国企业、能源企业、信息通信、互联网、人工智能、后市场服务等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这种成员的结构性调整与演进,极大地带动了汽车与其他行业的融合,让更多原本是汽车行业之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加快在汽车行业落地。 依靠充分的广泛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百人会顺利在政产学研用之间建立起联结机制,实现了协同经营主体与政府、智库的作用。 开放式论坛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从最初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到今年的“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百人会论坛10年主题更迭,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的缩影。 一年一度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是百人会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自2015年首届至今,该论坛已成功举办10届。 在今年3月举办的第十届论坛上,蔚来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斌回忆:“我第一次参加百人会论坛是2016年,当时蔚来只有PPT,甚至连名字和品牌都没发布。但百人会的开放和包容给了我们发声的机会,让政府部门知道我们这些创新创业公司是怎么想的、应该怎么给予支持、应该怎么给我们试错的机会。”小鹏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说:“这10年来,在百人会的鼓励下,我们更加坚定电动化路线,从没动摇过。” 2014年后,跨界造车新势力相继涌现,业内对此普遍持怀疑态度。百人会敏锐地意识到,新势力是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巨大促进力量,有可能改变电动汽车产业的格局。为此,百人会经多方面研究后提出,汽车在电动化之外,还面临着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共享化的发展机会,电动汽车的定义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成为新的移动终端。如今,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均已成长为月销万辆的头部造车新势力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成为行业标杆。 开放是百人会论坛的重要特点。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无论是技术路线,还是政策支持等,都存在很多争议。赞成、反对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话题,都能在论坛上讨论。 张永伟介绍,“早期一些跨国汽车企业的高层参加百人会时,经常讲电动化是方向,但还很遥远,燃油技术仍是主导。”百人会通过搭建开放的研究、讨论平台,让各方有机会参与并发表意见,逐步统一认识,有利于国家战略落地实施。 高水平研究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除搭建交流平台外,研究也是百人会的核心职能。百人会专注研究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共享化领域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各类国家级、行业性和国际合作课题研究,最终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和行业参与者提供参考。 “通过课题研究的平台,百人会能够带动跨行业、跨产业的交流和研讨,促进共识、促成合作,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说。 百人会研究团队大多具有跨学科、跨行业的经历,依托雄厚的专家资源和专业视角,深入政产学研各个领域并紧跟产业发展前沿。百人会专家表示,最初百人会的核心话题是论证中国是否应该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后来更多的是研究如何支持电动化发展,再后来随着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百人会聚焦于讨论如何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共享化以及能源变革、交通变革、城市变革为方向,百人会围绕多个维度开展了100多项课题研究。通过书籍、课题报告、调研报告、政策专报、数据分析报告等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行业人士提供智力支撑。 组织方式值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借鉴 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普遍缺乏市场、缺乏需求,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发展,政府应如何发挥作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示范。10年来,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换道超车”的历程中,百人会平台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组织方式对我国发展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方面,百人会为政府和市场良性互动提供平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政府通过补贴培育市场,企业、市场逐渐成长起来后,补贴开始退坡,完成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化。通过鼓励政产学研讨论,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百人会在其中发挥了引导作用,“有企业家在百人会论坛上提出,要打造一个不要补贴的电动车。”百人会专家称,政府部门了解到相关情况,经过充分研究,决定让补贴逐步退坡,最终回归到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百人会为政府听取各种声音,实现科学决策畅通渠道。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该如何选择?从产业来看,纯电、混动……技术路线是多样的,但纯电更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如果只搞一条路线,就没有调整余地。”张永伟说,在这个专业问题上,政府部门在百人会听取了各种声音,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初期没有否定任何一条技术路线,而是给每条技术路线机会,但是从国家战略需求角度,突出支持纯电的路线,实现了政府之力科学、精准、有序释放。 “跳出汽车看待汽车,跳出汽车发展汽车”,是张永伟近年来越来越深的感受。电动化之后,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汽车行业与通讯、数据、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跨界融合”将更加紧密。 “百人会的行业边界越来越宽,融合的产业行业越来越多。目前我们的会员中,汽车界大概只占了1/4。在‘汽车行业+’下,我们既是裁缝,又是翻译,还是媒人,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跨界融合’搭建平台。”张永伟说。 (图片来自本报资料库)
3

特斯拉:一场在华双向奔赴的“电动奇缘”

2024年5月,特斯拉首个美国本土以外的储能超级工厂在上海临港正式开工,这是继上海超级工厂之后,特斯拉在中国的又一大型投资项目。持续深耕中国市场,是特斯拉业务发展中的必选项;引入特斯拉是我国坚定不移坚持高水平开放的有力例证。特斯拉“鲶鱼效应”倒逼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加速发展。 从2014年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北京为中国首批特斯拉车主交付钥匙,到2018年特斯拉落户上海临港,成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整车制造企业,再到2024年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开工……十年来,特斯拉与中国结下“电动奇缘”,共同催生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一骑绝尘的局面。 中国工厂与市场助特斯拉“起死回生” 时间回到2017年7月,当面向大众消费的走量车型Model 3终于在美国市场开启交付时,特斯拉却遭遇了“产能地狱”。为了解决产能不足的问题,马斯克甚至选择睡在美国弗里蒙特工厂里,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研究者给出悲观论断:“如果特斯拉不能向投资者证明自己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并获得可观利润,那么它将命运堪忧。” 除了推动弗里蒙特工厂产能爬坡,特斯拉还需尽快在全球其他汽车市场投资建厂,以实现本地化生产。坐拥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中国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恰恰在2018年,中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此时中国政府抛来的橄榄枝,正好让双方一拍即合。2018年7月,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签约,成为首个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2019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奠基,当年12月就实现第一辆整车下线。随后上海超级工厂产能迅速爬升,2020年已具备年产25万辆的产能。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创造“奇迹”的背后,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持。国内某车企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中国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不但推动上海超级工厂产能爬坡,还形成了成本比较优势。兴业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Model 3在中国的生产成本比美国低20%~28%,售价也为全世界最低。“中国供应链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动能,在他们的支持下,特斯拉2019年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生产、当年交付。”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生产制造副总裁宋钢说。 除了产能,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带动了特斯拉销量的大幅增长。2020年,特斯拉在华销量暴涨近2倍,达到14.8万辆,帮助特斯拉首次实现全年盈利。此后数年,特斯拉产销量持续保持高位,成为和BBA(奔驰、宝马、奥迪)并肩的又一全球豪华品牌。 “2013年,我进入特斯拉工作时,特斯拉中国团队只有十几个人,大多数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是不接受的,甚至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该如何定价都是一个问题。”特斯拉公司全球副总裁陶琳回忆。如今,中国的“工厂”和“市场”,都在特斯拉的全球布局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数据显示,2023年特斯拉在中国销售60.37万辆汽车,约占特斯拉全球销量的1/3;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年产95.7万辆汽车,贡献了特斯拉全年一半的产能。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也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关注:2018年底特斯拉市值仅574亿美元,2019年底也只有757亿美元,到了2020年底,直接飙升至6689亿美元,2021年底更是突破了1.0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车企第一股。 “鲶鱼”特斯拉激发中国新能源汽车活力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起步,远早于特斯拉进入中国的时间。从2009年的“十城千辆”工程,到后续真金白银的补贴,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中国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迟迟未能激活。一些车企研发人员告诉记者,彼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价格昂贵、续驶里程短、充电不方便、安全性能差、空间布局不合理,市场接受度不高。 特斯拉电动汽车的问世,改变了公众的认知。2012年,特斯拉交付Model S,国内某头部合资车企对标分析部门工程师表示,和当时中规中矩的国内产品相比,特斯拉的确更加吸引人:干净的仪表盘,硕大的电子屏幕,流畅的车机系统,隐藏式门把手,电池包平铺在车辆底部……现在几乎所有电动汽车都延续了这个范式,特斯拉奠定了纯电动汽车的基础设计标准。“凭借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创新能力,特斯拉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提升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郭霞认为。 特斯拉开放技术专利的发展策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技术进步。2014年6月,马斯克宣布特斯拉所拥有的专利全部对外开放,包括电池包、车辆设计、电化学、软件控制系统、超级充电站等核心技术。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蔚来、小鹏、理想、零跑等中国造车新势力陆续登场,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特斯拉的影子。 特斯拉在实现本土化的过程中,也带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特斯拉相关负责人介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超过95%,签约本土一级供应商超过400家,其中超过60家供应商已经进入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体系。受益于此,国内一批供应链企业的研发创新和工业化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如特斯拉车载热泵系统便是由特斯拉研发团队与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合作开发,并由中国供应商制造供给全球市场。该产品许多创新设计突破了原有技术瓶颈,目前已成为行业主流方案。 当然,最终受益的还是中国乃至全球的汽车消费者。在产业链的支持下,众多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大批量进入市场,竞争力媲美甚至超过燃油车,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同时,特斯拉实现本土化生产后,成本和价格大幅降低,Model 3和Model Y起售价已低至20多万元人民币,倒逼其他车企加快提升产品性价比。近两年,特斯拉的每一次价格涨跌,都会牵动其他车企的神经,这正是特斯拉这条“鲶鱼”发挥的作用。 打造中美经贸合作成功范例 特斯拉在中国的成功,离不开政府支持。特斯拉落地上海,从签约到土地摘牌,再到正式开工,只用了半年左右时间,创造了“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上海速度”。“不能让项目等人。”深度参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的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感叹,“必须让外资看到中国的高效和活力、政府的服务态度和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来华投资。” “上海速度”之外,还有“上海效率”。自2019年正式投产以来,上海超级工厂依托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一流的智造能力,实现了平均30多秒就能下线一辆整车。“上海超级工厂只有86万平方米,年产能却达到95万辆,远超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效率。”特斯拉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马斯克时隔一年再度访华,他不由赞叹:“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表现最好的工厂,这得益于中国团队的勤劳、智慧。” 通过这样的合作,特斯拉和上海实现了共赢。作为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总投资为500亿元人民币,而建成投产之后的第一个完整年——2020年,就实现了入库工业产值380多亿元人民币。2021年,产值增至1319亿元人民币,同比大涨247%,占上海汽车产业产值的17.3%;2022年为18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7%,占上海汽车产业产值的22.7%;2023年达到23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4%,占上海汽车产业产值的29.9%,实现税收83.9亿元人民币。 “目前新能源汽车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进入活跃期,各经济体竞相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郭霞表示,特斯拉作为中国首家外资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吸引外资树立了标杆。看到特斯拉在华取得巨大成功,Rivian、Lucid等其他美国造车新势力也纷纷将目光转向中国,寻求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希望复制特斯拉奇迹。 “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的超大规模汽车市场也将始终向外资企业敞开。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革命进入下半场,中外汽车产业也将继续携手并肩,彼此成就。 (图片来自本报资料库)
3

比亚迪:全球“销冠”是怎样炼成的

800万辆!7月4日,伴随着泰国工厂的正式竣工,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在此之前的5月28日,比亚迪凭借第五代DM(双模,指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一举创下3个“全球之最”——全球最高量产发动机热效率、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全球最长综合续驶里程,继续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潮流。 “全球每卖出5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比亚迪”。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超过302万辆,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也成为首家跻身全球汽车销量前十的中国车企。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61.30万辆,同比增长28.46%,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从名不见经传到全球“销冠”,以及创造多个“全球首家”、“全球之最”,比亚迪以长期主义的实践精神,坚定不移走新能源道路,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闯出了一条自主品牌的逆袭之路。 咬定青山不放松 “比亚迪进入汽车产业,就是为了做电动车。”回顾比亚迪的造车路,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表示,比亚迪做电池起家,进入汽车产业,就是希望把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核心技术运用到新的产业链上,“新能源汽车就是我们的初心。” 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正式开启造车之路。彼时,1995年开始造电池的比亚迪,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企业。凭借在动力电池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初出茅庐”的比亚迪迅速捕捉到,新能源汽车才是自己的强项,决心“死磕”新能源。 新的赛道意味着新的挑战。“那时候根本没人相信,新能源汽车能有未来。”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回忆,最初涉足新能源汽车时,产业发展如同一张白纸。动力电池技术无法满足续驶要求,很多城市甚至一台充电桩都没有。 没有路,便自己蹚出一条路。比亚迪意识到,跳过燃油车直接做纯电动车显然不现实,于是开始探索纯电、插混并行的新能源汽车之路。 2004年北京国际车展,比亚迪首次展出纯电、插混新能源车;2006年,比亚迪推出F3e纯电动车,并在总部建设了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站;2008年,全球首款插混汽车比亚迪F3DM量产下线;2013年,插混汽车比亚迪“秦”上市,次年成为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冠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崭露头角。 然而,2017年开始,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市场时机尚不成熟、插混技术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不少车企遭遇重创,相继放弃插混路线。2017~2019年,比亚迪深陷销量下滑、利润下降、成本高企的困境,企业内部“放弃”的声音不绝于耳。 生死关头,何去何从?比亚迪决定:插混路线必须咬牙坚持,即使走错了也认! 2020年,比亚迪推出能量密度大幅提升、安全性能更高的刀片电池,比亚迪“汉”车型横空出世;2021年推出第四代DM技术,实现“油电同价”,秦PLUS、宋PLUS等车型重磅上市。 咬牙坚持的比亚迪,终于尝到胜利的果实。 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一举反超特斯拉,登上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宝座,并于2023年蝉联这一荣誉。“比亚迪是首个跻身全球汽车销量前十的中国品牌,其中近一半是插混车型,依靠的就是比亚迪对插混路线、对新能源路线的长期坚持、巨大投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王都表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福深认为:“比亚迪2003年开始进行混动技术研发,在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受技术、成本、消费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处于较低水平。但其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久久为功,才能抢抓产业发展和市场壮大的机遇。” 2022年3月,比亚迪正式停产燃油车,专注生产新能源汽车。“我们有更大的底气和决心集聚资源,将新能源汽车的蓝图描绘得更好。”李云飞说。 技术能够让企业看得更远 新能源汽车作为全新赛道,并无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比亚迪深知,要想发展新能源汽车,没有核心技术必然不行。20多年来,比亚迪秉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理念,攻克新能源汽车领域一个个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王都认为,在技术创新上,比亚迪有“三多”——研发投入多、研发人员多、专利特别多。截至目前,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超千亿元,申请专利超4.8万项、授权专利超3万件,平均每个工作日专利申请32项、专利授权15件。仅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研发投入便达106.1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比亚迪拥有超10万名研发人员,建立了11个技术研究院,是全球研发团队最多的车企。在王传福眼里,工程师“天团”是比亚迪未来发展和持续增长的基础。 依靠巨大的研发投入和强大的人才储备,比亚迪形成了雄厚的“技术鱼池”。“当市场需要的时候,我们随时可以捞出一条‘大鱼’,投放市场实现产业化。”李云飞说。“鱼池”里的DM-i和DM-p、刀片电池、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云辇系统、易四方技术平台等众多颠覆性技术,一次次助力比亚迪在关键时刻“爬坡过坎”。 王传福常对员工说:“技术能够让我们看得更远。”在核心技术自研的基础上,比亚迪成为当下国内少有的拥有“三电”核心技术的车企,打造了自主可控的垂直供应链体系,实现了全产业链生态闭环。“除了轮胎和玻璃,我们都能自己造。”李云飞表示,这也使得软硬件协同等集成性研发在比亚迪能够更快更好落地,且相似的车型、同样的价格,与其他车企相比,比亚迪总能实现更低的成本。 “在新能源汽车企业中,比亚迪是最早的、当时惟一一家既生产电池也生产整车的企业。也正因如此,比亚迪的产业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最强,是受全球车市供应链断链和新冠疫情影响最小的企业。”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称。 品牌向上,市场向外 谈起自己的购车经历,比亚迪车主杨女士表示:“十多年前我就知道比亚迪,当时对它的印象偏低端。最近购买后才知道,比亚迪车的驾驶体验这么好,给了我全新的认知。”近年来,销量迅猛增长的同时,比亚迪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从当初不被人看好,到一步步走向新能源汽车舞台中央。 基于多年深耕细作,如今比亚迪形成了全面的品牌细分布局。“王朝和海洋系列覆盖8万~30万元的市场区间,腾势、方程豹覆盖30万~60万元区间,仰望则覆盖80万~200万元区间。”李云飞表示,比亚迪遵循多品牌战略,满足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的多场景消费需求。 品牌向上的同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也开启了“出海”之旅。早在2010年,比亚迪新能源公交车就开始出海,积累了经验和口碑。“日本现在80%的新能源公交车来自比亚迪,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电动化与比亚迪密不可分。”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介绍。 2021年,比亚迪宣布新能源乘用车出海计划。截至目前,其足迹已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城市,不仅包括东南亚、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更成为首个进入欧、美、日、韩等发达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突破24万辆,同比增长334.2%。”刘学亮表示,“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结果。”近日比亚迪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海外销量超20.3万辆,同比大增173.8%。 在产品“走出去”的同时,比亚迪也在加速产业链、服务链“走出去”。“比亚迪正在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泰国、巴西建设工厂,还招揽了一众有经验、有实力的经销商伙伴,以真正融入当地市场,创造当地就业机会。”刘学亮介绍。 “在过去,中国汽车是‘低质廉价’的代名词,很多海外客户听到‘中国制造’就打退堂鼓。”刘学亮说,如今比亚迪海外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BYD ATTO 3在泰国上市时,42天销量就突破了1万辆;BYD SEAL也成为海外市场冉冉升起的新星。比亚迪正在用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绿色理念,重新定义中国品牌的海外定位。 在以新能源汽车为全新赛道的产业跃迁中,比亚迪等中国车企正以创新者和领跑者的姿态参与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国产品牌的底色将会越来越亮,推动“中国制造”享誉海外。 (图片来自本报资料库)
4

4.86吨自重引发行业热议 半挂车行业迎来新变革

在碳中和大背景下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商用车行业首当其冲,正式进入“轻量化时代”。汽车轻量化已然成为商用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对于半挂牵引车而言,确保车辆轻量化意义重大。 轻量化成为各挂车厂争相发展的趋势 当前,车辆轻量化已成为当前物流货运市场的大势所趋。在运价低迷、成本高昂的今天,选择一款轻量化的半挂车牵引车成为大势所趋。尤其是对于终端用户来说,轻量化的车身意味着每趟可以拉更多的货物,从而增加更多的收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车辆轻量化不是一个环节的努力,而是整个产业的协同合作,在整车企业越来越重视整车轻量化的同时,作为重卡运输的“半壁江山”——半挂车的轻量化也要迎头赶上。 “当前,急剧变化的运输市场是半挂车行业必须面对的挑战。”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挂车分标委委员、昌龙汽车董事长孙复森表示,近年来,国内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运输行业开始从小而散向大型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山东首达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峰也表示,半挂车是国内公路运输行业中的主力车型,凭借运输效率高、运输成本低等特点在物流运输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相关部门的治超力度不断收严,长途半挂车运输越来越趋向标载运输。在车辆总重限值一定的条件下,半挂车重量越轻,意味着能匀出更多的重量空间装载货物。对于车主来说,就能在标载范围内合理赚取更高的运费。因此,轻量化成为近几年来各挂车厂争相发展的趋势。 “现在长途半挂车基本属于标载运输为主,在总限值不变的前提下,如何降低车辆自重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所以大家在选择跟车头相配的挂车时,也倾向于越来越轻的。” 作为市场一线的卡车司机,石家庄的绿通用户杨军表示,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让车辆本身发生了新的变革,挂车也同样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新的影响。尤其是在严格“治超”的当下,用户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把目光都聚焦在了车辆轻量化上面,不仅要求牵引车头做到最大的轻量化,半挂车的轻量化已经成为趋势和潮流。 据介绍,为了迎合用户的需求,挂车生产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尽量降低半挂车的重量,比如很多挂车厂使用重量更轻的铝合金材质制造半挂车,或者传统的钢制半挂车会使用强度更好的钢材,通过在大梁上打异形孔的方式进一步降低车辆的自重。 半挂车行业亟需变革和创新 不过,不同于整车企业的是,半挂车行业竞争无序,近700家挂车厂,年平均产量不到1000台。劣币驱逐良币,很多厂家以次充好,甚至使用假冒伪劣产品,产品质量问题不断,挂车刹车失灵、自燃、断轴、侧翻等引发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更为恶劣的是,销售生产两张皮,倒卖合格证等乱象横生,很多挂车企业一锤子买卖,价格欺诈和手段层出不穷,卡友投诉无门。 长久以来,半挂车企业都是以小而散的状态存在的,单个企业的能力并不强。据介绍,现在的半挂车市场竞争更为惨烈,行业竞争从“龟兔赛跑”转向残酷的淘汰赛,在当下的物流行业中,行业运力过剩,内卷严重,运费持续低迷,卡友生存维艰。与此同时,价格战竞争惨烈,企业利润空间不断探底。为了在惨烈的价格战中生存下来,很多企业不惜低质低价,降本减配,非标车、空悬鼓刹等行业乱象进一步恶化。 随着当前卡车从油向气、油改电转变的趋势日益凸显,车头重量普遍增加,单趟运输的货物大打折扣,所以卡友赚钱的难度与日俱增,如何在有限的运载能力内获取更高的利润成为新的挑战。 “面临这样艰难的市场环境,半挂车行业亟需变革和创新,特别是在车辆轻量化方面,挂车生产企业相对保守,重量没有太大突破。”高峰说。 第四代新国标半挂车仅4.86吨自重引发行业关注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半挂车行业的轻量化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代轻量化产品通过将车架和货箱的钢板厚度减薄,来实现整车的减重;第二代轻量化产品突破结构力学,对大梁和悬挂的结构进行调整,减少钢材的用量来实现减重;第三代轻量化产品在前两代轻量化的基础上,从材料学上进行突破,升级钢材材质,使用强度更高的合金钢材;优化结构,下盘件使用复合型材料,大梁采用异形孔设计,整车更加坚固的同时重量更轻。 如今行业发展到第四代,第四代的半挂车产品又如何在轻量化方面做文章呢?据介绍,在当前的13米仓栅半挂车市场中,行业普遍的自重范围约为5.8至6.2吨,而日前首达汽车的第四代新国标半挂车仅4.86吨的自重引起了行业热议。 中汽中心武汉检验中心产业研究室主管纪鹏飞告诉记者,这是专为拉煤市场量身打造的直梁对开门轻量化车型。相较于2021年推出的第三代车型,这款第四代拉煤车在自重、安全性和防吃胎性能上均有显著提升,同时在大梁、底板、空悬和车轴等四大核心领域实现了全新升级。 4.86吨,13米仓栅半挂车是如何做到的呢?轻量化是否意味着牺牲了车辆的安全性和耐用性?为了验证轻量化半挂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中汽中心武汉检验中心产业研究室主管纪鹏飞告诉记者,该车辆在近一个月的时间、满载总质量40吨的工况下,模拟煤炭运输卡友实际工况,穿越高速、国道等典型路况,经过整齐石块路、比利时石块路、搓板路、扭曲路、卵石路、鱼鳞坑路、碎石路等极限性能路面,全方位、长时间验证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其中,强化道路900公里,高速道路900公里,国道1200公里。 据介绍,在自重上该挂车率先采用高强度、高塑性的第三代TG轻量化钢,强塑积是传统高强钢的2倍以上;并采用新一代轻量化结构设计,全新146#轻量化圆轴。以每趟多拉100公斤为例,按照每公里0.2元的运价计算,每年运营15万公里,该车仅通过轻量化就能为卡友额外增加3000元的收益。 在安全上,该车通过权威性能极限满载测试;底板材料升级到980MPa,实现更强承载能力;导向臂螺丝加粗至32mm,抗扭曲、防吃胎;146加强型圆轴壁厚增加至12mm,抗颠簸、更抗造……这些技术的升级和应用,都确保了车辆的安全可靠,为卡友出车吃下定心丸。 再次,在防吃胎上,该车独家采用悬挂立筋支架结构,有效防止轮胎跑偏。整车采用喷粉工艺,延长了油漆寿命,同时借助国内一流的半挂车智能化生产线,提高了制造精度,最大限度降低了轮胎损耗,为卡友节省成本,实现“省即是赚”。 “提高配置、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随着汽车行业的‘轻量化、智能化、高效化、专业化’发展,未来的半挂车市场也正在向轻量化、智能化、高效化、专业化方向变革。”在纪鹏飞看来,专用车行业首款自重低于5吨的半挂车不仅为用户带来了高效的挣钱工具,更是以其创新的技术和出色的性能,为半挂车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推动了行业技术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3
加载更多中...
提问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