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已停用,请开启后再继续访问。
威电智见
首页
智见OTA
智见权益
智见分晓
智见洞察
登录 / 注册
资讯
简讯
连载专栏
1月22日 星期三
今天 12:05
新能源车补贴由1万提高到2万!2025年北京继续开展以旧换新活动
[汽车之家 资讯] 日前,北京市商务局官方表示,2025年北京市继续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自2025年1月1日续接。2025年北京市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进行了调整,报废符合标准的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由原来补贴1万元提高到2万元。报废符合标准的旧车并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的,补贴由原来的7000元提高到1.5万元。 上述两类旧车应于2024年7月25日前(含当日)登记在申请人名下,置换更新补贴对象为自然人车主,补贴执行时间为2024年9月1日0时至2024年12月31日24时。在此期间,申请人需转让注册登记在本人名下1年以上本市的乘用车,在本市汽车销售企业新购新能源乘用车,开具本市《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并在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新购新能源乘用车上牌手续。 所需申报材料为:(1)车主身份证正反面照片;(2)新购新能源乘用车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照片;(3)新购新能源乘用车行驶证照片;(4)转让本市乘用车行驶证照片,确实无法上传行驶证照片的,需要填报车辆号牌号码和车架号;(5)车主的有效银行卡账号面照片。 申请流程方面,车主转让本市乘用车并完成新能源乘用车购置上牌手续后,可通过线上办理的方式提交补贴申请。车主通过第三方交易办理平台填报相关信息并上传相关材料照片,可通过“北京市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系统”网页PC端、“京通”小程序汽车以旧换新补贴页面、微信小程序“绿交车辆”进行操作,进入申报页面,填写申请表并上传所需附件。(编译/汽车之家 颜欢)
0
今天 12:05
新增越野套件 2025年上市 沃尔沃EX30 Cross Country官图
[汽车之家 新车官图] 日前,沃尔沃发布了一组EX30 Cross Country的官图,新车定位小型SUV,在EX30的基础上增加了越野套件,将于2025年引入国内上市。 外观来看,新车采用熏黑前脸设计,车头下部新增银色的前保险杠,相较普通版车型增添了一些跨界风格。其他方面则和普通版车型保持一致,配备“雷神之锤”LED灯组,整个前脸看起来很有科技感。 车身侧面来看,新车配备熏黑轮圈和大扁平比AT全地形轮胎,底盘也进行了升高,能够进一步提升车辆的通过性。车门下方相较普通版车型新增银色装饰条以及Cross Country字母标志,车顶还配备了行李架。 车尾来看,新车依旧配备C字形+纵向尾灯,车尾中间采用了熏黑设计,下方配备了银色饰条,整体风格与车头形成呼应,充满了跨界风格。 动力方面,考虑到这是一款越野风格的车型,因此大概率会采用双电机四驱动力。参考普通版车型,四驱版最大功率315kW,峰值扭矩为543N·m,0-100km/h加速时间为3.6秒,搭载66kWh的电池组,最大续航为540km。(文/汽车之家 颜欢)
0
今天 12:05
捷途纵横多款硬派越野SUV今晚发布 能浮水 能原地掉头 配高阶智驾
[汽车之家 资讯] 捷途纵横豪华越野产品序列将于1月22日晚发布,在发布会前,捷途纵横也发布了一系列的预告信息。不过从预告信息来看,捷途纵横或将推出不止一款SUV车型,将有G900、G700、F700三款新车发布,两款SUV,一款皮卡。 从外观预告来看,其中一台新车采用悬浮式车顶,并拥有极具未来感的造型设计,极简的设计理念,并且整个车身方正,车尾则是下压的造型,整个车身十分修长,有着庞大的尺寸,此外新车还配备了激光雷达。而另外一台新车则似乎致敬卫士,其采用风格与之前的旅行者很接近。 预告还展示了其中一款车型可以在水中“航行”,具备类似仰望U8的浮水能力,同时,新车还可以实现原地掉头。 官方还展示了新车的底盘结构,可以看到新车采用非承载式车身,框架结构中央有一个非常大的电池包,车头有发动机,预示着这是一台插混硬派SUV,并且将有较大的动力储备。新车还将提供野外智能驾驶技术。官方表示,新车将拥有前瞻的越野技术,瞄准高端越野车市场。(文/汽车之家 秦超)
0
今天 12:05
赛力斯2024年净利润转正 预计净利润达60亿 会有更多增程车推出
[汽车之家 资讯] 日前,赛力斯发布公告,预计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442亿元到1467亿元,同比上升302.32%到309.30%。预计2024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亿元到60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赛力斯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50亿元,2024年实现净利润转正。 问界M8 赛力斯集团副总裁康波表示,赛力斯和华为的合作是毅然决然的。目前纯电的发展相对来说有所延缓,但是价格较高的混动发展进程还会继续,国内混动的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高。目前赛力斯增程的比例非常高,去年增程的增量相对于插混和纯电来说最高的,而且在这个趋势之下,接下来几年还会有更多类似的车型上市。(编译/汽车之家 秦超)
0
今天 12:05
蔚来汽车1月前三周销量近1.34万台,同比实现翻番
[汽车之家 资讯] 1月22日,我们从相关渠道了解到,蔚来汽车1月份第三周销量超4700台,同比增长145.7%,前三周销量近1.34万台,同比实现翻番。具体到品牌销量,如下: 据了解,1月份第三周蔚来品牌销量2836台,同比增长46.7%;乐道品牌销量1913台,蔚来公司整体销量4749台,同比增长145.7%。蔚来公司1月前三周累计销量13349台,同比翻番。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了解到,蔚来工厂1月份存在短时间的升级调整,影响部分产能,随着调整结束产能已完全恢复。 进入2025年,乐道上线了0息0首付购车和补贴兜底的政策。同时,乐道品牌表示从即日起至2月12日春运期间,向用户提供「春节乐道用户高速免费充换电服务」。活动期间,乐道将为除营运车辆外所有乐道车主提供不限次数高速加电费用全免服务,包含充电、换电订单的电费及服务费。此次活动覆盖全国高速路段的蔚来公共充电桩、乐道可用换电站,用户可通过乐道汽车App扫码享受免费服务。(编译/汽车之家 周易)
0
今天 12:05
大众2025新车大爆料 全新朗逸/速腾L/探岳L等 多款合作车型研发中
[汽车之家 资讯] 汽车之家新闻团队策划了《2025新车大爆料》系列内容,我们将为大家盘点各个车企的最新动向,重点展望2025年新车。目前已经上线16篇内容,覆盖新势力品牌和中国品牌,接下来我们将重心放在海外品牌上,本篇内容我们将聊聊大众。2024年,大众依旧是销量榜单中最核心的成员,不过销量担当仍然是传统燃油车。2025年,大众还会有多款重磅燃油车进行改款和换代,智能化也会同步提升,产品力继续保持燃油市场第一梯队。而在2026年,大众将会在新能源领域集中爆发,一个全新的大众将走进我们的视野。 ● 大众的2024年:纯燃油车仍然很有竞争力 换代产品很成功 大众汽车集团2024年销量(万辆)集团全球销量(多品牌)902.7集团中国销量(多品牌)292.8集团中国电动车销量(多品牌)超20上汽大众销量(多品牌)120一汽-大众销量(多品牌)165.9汽车之家新闻团队制表 2024年大众集团全球实现902.7万辆的销量,而中国销量292.8万辆,中国市场销量接近于全球市场份额的1/3。整个集团在中国的纯电动车销量在2024年实现了增长,销量超20万辆。上汽大众2024年实现120万辆销量,一汽-大众实现了165.9万辆的销量。 大众品牌分厂商销量(辆)上汽大众1144242一汽-大众928018大众安徽未公布大众进口汽车未公布汽车之家新闻团队制表 具体到南北大众来看,上汽大众2024年销量超114万辆,一汽-大众2024年销量超92万辆。 2024年不少消费者都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新能源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海外品牌除了特斯拉以外,绝大多数品牌仍然以纯燃油车为主导,销量会受到大环境影响。2024年下半年销量前十的车型排名中,仅有两款纯燃油车,均为海外品牌贡献,其中大众品牌朗逸(参数|询价)上榜,位列第七。消费者的消费重心正在快速向新能源车转型,2024年12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49.4%,其中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71.3%,而海外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仅有4.8%,海外品牌的新能源化转型迫在眉睫。 2024年大众品牌新能源车市场销量最好的只有大众ID.3,全年销量93816辆,其它车型的销量表现一般,新上市的大众ID.7 VIZZION表现并不理想。 当然,在纯燃油车市场,大众品牌依然风光,至少有7款车型有着相当不错的销量表现,包括朗逸、帕萨特、速腾、迈腾、途观L等经典车型,其中大众朗逸更是在12月实现了3.96万辆的单月销量。 从朗逸1-12月的数据也可以看到,今年销量实现了稳步的递增,这种现象也出现在大众的很多车型之上。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大众今年开启了空前的官方优惠策略,促使销量持续递增。比如朗逸新锐6.98万元起,速腾1.2T 8.98万元起,途岳10.99万元起,探岳13.98万元起等。 全新途观L PRO 同时,2024年,大众也重点对燃油车型进行了革新,比如全新途观L、全新帕萨特、全新迈腾,相比上一代车型有着很大的迭代,产品更贴近中国市场需求,在智能化上重点提升,同时部分车型还延续了新老同堂的策略,老款车型的价格也很有诱惑力。 ● 未来展望:2025年加速燃油车迭代 2026年将是新能源产品大年 中国市场仍然是大众集团最核心的市场,想要获得未来市场的增量,就必须加速向新能源转型,而不是仅仅固守燃油车市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贝瑞德近期表示,大众会增加在中国的技术投入,大众在中国一方面会继续保持德国的精工制造和高品质,另一方面会努力利用中国的创新力量,将智能网联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功能融入到产品中。在合肥建立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团队专注于开发电动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积极与本土供应商合作,大众与小鹏、地平线、中科创达、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等展开合作。 面对中国市场,大众正在布局新的平台,位于合肥的大众研发中心正在研发全新的紧凑型车平台CMP,并将与智能网联软硬件平台CEA结合,CEA是大众和小鹏共同开发的基于区域控制及准中央计算的电子电气架构,此前曾应用在小鹏G9等车型上,新架构将使大众电子电气架构控制单元减少30%。 CMP平台上将诞生紧凑型纯电动汽车,整车尺寸扩大,采用前轮驱动,配备全新电驱和全新电池,拥有L2智驾,通过AI赋能智能座舱,聚焦14-18万元的市场,将更注重性价比。基于该平台,2026年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将推出4款全新车型,研发周期缩短30%,成本效益进一步提升。 大众和小鹏合作的首款SUV预告图 大众与小鹏的产品将满足更高端的B级纯电动车市场。大众与小鹏合作开发的首批两款全新车型也将在2026年上市,首款产品为SUV车型,小鹏提供平台、技术,大众做工程研发、设计、制造,新车会基于G9平台打造。 大众还计划将现有的MEB电动车平台升级至MEB+,同样计划在2026年推出新品,MEB+平台将使用新的电机、新的电池,新车的能效将更好,加速更快,同时驾驶舒适度得到提升。大众还储备了SSP可扩展系统平台,最早可能将于2026年推出,该平台支持从160马力到1740马力的功率区间,且支持L4级自动驾驶,开发成本比MEB低30%。 在插混市场方面,大众将继续基于现有的燃油车平台MQB Evo推出新车型,大众计划将旗下所有热销的燃油车都推出插混车型,通过使用最新的插混技术,实现超过100公里的纯电续航。同时,大众还规划有增程车。上汽大众已经谋划基于上汽荣威技术打造插混轿车,基于智己技术基础上打造中高端增程式SUV,这些车都会在2026年推出。到2026年,大众至少会推出3款插混车型和2款增程车型。 可以看到,2026年将会是大众在中国的产品大年,大众在新能源市场正在加速布局,未来不再会仅基于现有的MEB平台推出新品,革新的平台意味着新能源产品的迭代。 而时间回到2025年,今年推出的新车仍然会以传统燃油车为主,具体来说,2025年一汽-大众推出3款全新或改款车型、8款年度改款车型,其中探岳L将于3月份上市、速腾L将于三季度发布,新款揽境则将于二季度发布。上汽大众的重点是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推出途昂PRO,还有换代朗逸和改款凌渡L将推出。安徽大众方面,预计将会有一款全新SUV推出。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大众在2025年具体会推出哪些新车型。 探岳L 探岳L是现款探岳的换代车型,长宽高分别为4684/1854/1685mm,轴距为2791mm,相比现款探岳车长增加91mm,车宽减少6mm,车高增加20mm,轴距增加60mm。外观会有普通版和更运动的R-Line版,内饰看齐途观L PRO,配备15英寸中控屏、10.25英寸液晶仪表和副驾屏,车机配备8155芯片,2K中控屏,支持CarPlay和CarLife,新车引入了科大讯飞语音解决方案,哈曼卡顿品牌音响。动力保持不变,提供300TSI、330TSI和380TSI三种动力,300TSI车型搭载最大功率160马力的1.5T发动机;330TSI车型搭载最大功率186马力的2.0T发动机;380TSI车型搭载最大功率220马力的2.0T发动机。新车还搭载大疆智驾系统,支持拨杆变道、一键自动泊车等。 新款揽境 新款揽境的核心亮点是升级了第五代EA888发动机,搭载2.0T发动机,最大功率200千瓦。此外,新款揽境外观全面焕新,前脸采用了全新的分层式设计,尾部的灯组也注重装饰。车型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5168(5143)/2002/1792mm,轴距2980mm,车长相比现款有明显增加。新车采用7座布局,拥有全景天幕。预计新车内饰也将全面焕新,会采用三屏设计。 全新途昂PRO 全新途昂PRO也同样会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配备最大功率200千瓦的2.0T发动机,车身尺寸方面,车辆长宽高分别为5158/1991/1788mm,轴距为2980mm,车长相比现款车型增加106mm,轴距没有变化。新车外观与现款有着较大迭代,外观看上去很有科技感,新车甚至还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全新的前后灯组有很高的辨识度。内饰也将采用三屏设计,设计风格看齐途观L PRO。 大众安徽全新SUV 此前,我们已经曝光了这款全新SUV的谍照,从测试车状态来看,新车已经接近于量产状态,预计该车很可能会在2025年上市。从新车的造型设计来看,预计仍然是基于MEB平台打造的纯电动车,其造型设计仍然与ID.UNYX 与众接近,不过它的车身尺寸似乎更大,预计定位更高,新车还使用了隐藏式门把手。车辆内饰依旧会配备悬浮式中控大屏,中控台造型将会有新的变化,并有望配备副驾屏。动力参考ID.UNYX 与众,该车搭载有单电机两驱和双电机四驱车型可选,单电机车型最大功率170kW,双电机车型综合最大功率250kW,电池容量为82.4kWh。 全新T-ROC探歌 全新T-ROC探歌基于MQB Evo平台打造,新车将在2025年发布,是否会同步引入尚没有官方消息。新车外观会采用全新的设计思路,相比于现款车型,看上去更运动和大气。全新的中网采用了分层式的设计,尾灯则是贯穿式样式。动力方面,据外媒推测,新车很有可能会使用和8.5代高尔夫相同的动力系统。高尔夫搭载多种动力,1.5T四缸汽油发动机有114马力和150马力可选。1.5T eHybrid插混版本汽油机最大功率150马力,纯电续航100km,综合续航1000km。此外还有2.0T发动机可选,汽油版最大功率204马力。 速腾L 速腾L 速腾L 海外新车型 海外新车型 速腾L与海外推出改款的车型设计风格相当接近,放弃大嘴中网,采用了全新的样式。但是细节之处,国内版车型与海外车型有很大不同。新车前大灯修长,采用更细长的中网,前包围的进气口也很小,两侧设计有导流槽。车辆尾部不排除采用贯穿式车灯的设计,同样看齐海外车型风格,同时新车还使用了隐藏式门把手。车内会搭载悬浮式大尺寸中控屏,动力有望搭载1.5T Evo2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18kW,峰值扭矩250N·m。 改款凌渡L 从曝光的规划图来看,改款凌渡L将会与现款凌渡L同堂销售。就在1月21日,我们得到了新款凌渡L的谍照,从谍照来看,新车重点是对车头与车尾进行优化,车头换成了全新的贯穿式前大灯,尾部预计仍然采用贯穿式尾灯,但车灯设计可能会有优化,同时新车引入了双边排气。内饰也将全新升级,采用更大尺寸的独立悬浮屏,不再是贯穿屏设计,与大众家族最新设计保持一致。动力方面,现款大众凌渡L分别提供1.2T以及1.4T发动机,预计新款车型有望换装最新的1.5T EVO II(EA211)发动机,其最大功率为118kW。 全新朗逸 朗逸NF将会是朗逸、朗逸新锐之后的第三款产品,从时间节点来看,新车可能会是换代车型,同样有望与现款车型同堂销售,目前还没有新车的更多信息曝光。 ID.7 S ID.7 S是大众ID.7 VIZZION的姊妹车型,由上汽大众推出,新车早在去年初就传出广告宣传图,但新车迟迟未上市,可能与ID.7 VIZZION销量不佳有关,不排除这款车型可能会暂缓上市。ID.7 S基于MEB纯电动平台打造,与ID.7 VIZZION有着不同的外观设计,新车长宽高分别为5026/1864/1537mm,轴距为2966mm。内饰预计与ID.7 VIZZION看齐。动力上,新车单电机版最大功率170千瓦,双电机版最大功率230千瓦,采用三元锂电池,双电机版CLTC续航预计为570km。 ● 写在最后: 2024年是大众汽车在华40周年,大众在中国的第一个合作伙伴上汽大众也迎来了40周岁的生日,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合资期也再次延长至2040年,证明大众仍然继续看好中国市场,并将加速企业的战略转型。2025年大众汽车的核心仍然在燃油车上,继续巩固大众在燃油车的市场地位,我们也十分期待2026年大众在新能源市场的全新产品,这将会是革命性的,或许能像AUDI品牌一样,颠覆我们对大众品牌的认知。(文/汽车之家 秦超)
0
今天 12:04
全新奥迪A5L领衔 奥迪2025年新车大爆料 一汽/上汽都有重磅新车
[汽车之家 资讯] 前不久,奥迪公布了2024年全球市场的销量,其表现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感觉又在情理之中。毕竟在新能源的浪潮下,“后浪”的追赶速度更快,甚至会超越“前浪”,让很多传统车企都来不及上岸。据奥迪官方表示:“2024年奥迪面对技术迭代以及产品重组等多重挑战,因此从一开始也就预判了这将是过渡的一年。”那么2025年奥迪能否重振旗鼓逆风翻盘?咱们一起来看看奥迪品牌的2025年新车大爆料。 一汽奥迪、上汽奥迪2024年回顾: 奥迪品牌2024年全球交付量地区2024年2023年同比变化全球16712181895240-11.8%德国198342252060-21.3%北美240771276735-13.0%中国649434728575-10.9%欧洲(不含德国)466209495559-5.9%海外及新兴市场116462142311-18.2%注:中国市场数据略有出入,或因统计维度不同导致 2024年,奥迪品牌在全球市场销售了1671218台,同比下滑11.8%;其中德国市场销售198342,同比下滑21.3%;北美市场销售240771台,同比下滑13.0%;中国市场销售649434台,同比下滑10.9%。 一汽奥迪方面,2024全年累计销售611088辆,其中国产燃油车550136辆;奥迪A6L(参数|询价)全年销量17.7万辆,刷新年度纪录,细分市场份额突破30%;奥迪Q5L全年销量14.9万辆,同比增长12%,细分市场份额超过26%;2024年奥迪紧凑型燃油车(奥迪A3和Q3)全年销量9.9万辆,市场份额突破32%。 此外,一汽奥迪宣布,面向2025年,将围绕“燃油+电动”双线战略,一汽奥迪将陆续推出全新A5L、全新Q5L、全新Q6L e-tron、全新Q6L Sportback e-tron及全新A6L e-tron等重磅产品。同时在2024年,一汽奥迪累计销量正式突破900万辆里程碑,2025年将全面加速迈向累计销量1000万辆的里程碑,也就是年销目标100万辆。 上汽奥迪方面,2024年全年共交付新车43220辆,同比增长70%;其中奥迪Q6全年交付量同比增长35%;奥迪Q5 e-tron全年交付量同比增长22%;奥迪A7L全年交付量同比增长106%。 上汽奥迪也同样公布了2025年的新车计划,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将在2025年初发布;而AUDI品牌首款B级电动车型将在2025年中上市。此外,上汽奥迪代理商网络布局突破220家,也完成了50%的同比增长,不过官方并未公布2025年的销量目标。 一汽奥迪、上汽奥迪2025年规划: 首先我们来看一汽奥迪,虽然已经公布了新产品计划,不过官方还没透露具体的上市时间。预计第一款迎来上市的会是全新奥迪A5L,该车将会在PPC高端平台(Premium Platform Combustion)打造,外观整体基本延续了海外车型的设计,车身长度加长至4902mm,轴距达到2965mm。动力将会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2.0TFSI发动机,并会提供高、低功率两个版本。 奥迪Q6L e-tron Q6L e-tron Sportback SQ6 e-tron 接下来预计会是奥迪Q6L e-tron,该车已经于2024年12月宣布在长春全新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同时它也是PPE平台首款车型。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884/1965/1687mm,轴距2995mm,并将拥有800V技术,提供单/双电机,并匹配83kWh或100kWh电池组可选。此外,其衍生车型Q6L e-tron Sportback也将会在2025年国产上市,而其性能版本SQ6 e-tron预计会以进口的方式引入。 全新奥迪Q5L谍照 海外全新奥迪Q5 全新奥迪Q5L同样也会在PPC平台生产,其海外版本此前已经在巴黎车展上完成首秀,国产版本会在今年推出,最快有望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就能见到其真容。作为换代产品,新车外观和内饰都将换装最新的家族式设计风格,国产版本预计还将会针对车身和轴距有所加长,动力预计会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2.0TFSI发动机。 国产奥迪A6L e-tron 海外奥迪A6 Sportback e-tron 海外奥迪A6 Avant e-tron 奥迪A6L e-tron预计将会在Q6L e-tron之后推出,该车也同样会在PPE平台生产,海外版本分别提供Sportback轿跑车和Avant旅行车,而国产车型则会保留三厢版的造型,这也使其成为中国市场的专属版本。同时其有望搭载107kWh电池,使其拥有700km的纯电续航,并会提供两驱和四驱版车型。 上汽奥迪方面,此前官方表示上汽奥迪A5L将会在2025年年初上市,其同样基于PPC平台打造,与一汽奥迪A5L最大区别是它保留了海外全新奥迪A5 Sportback的溜背造型设计,更加年轻运动化。同时该车的车身尺寸将会比海外版车型有所加长,会与一汽奥迪A5L更加相近。 最后一款是奥迪与上汽集团合作的首款产品——AUDI E的量产版本。此前官方表示新车已经十分接近量产,因此预计大部分概念车上的设计都将会得以保留。该车外观和内饰均采用了全新的设计风格,展现出很强的科技感;动力方面也将会采用800V架构,CLTC续航里程700+公里,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为3.6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官方表示新车将会给出一个诚意满满的价格,更是将期待值拉满。 编辑点评: 可以看到,在2025年,一汽奥迪与上汽奥迪不仅在燃油以及新能源市场都有重磅新车的布局,同时还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是,所有奥迪的国产车型都将会搭载与华为共同合作的智驾辅助系统。与华为的合作也有望使奥迪的智驾水准直接上升至第一梯队的水平,那么其表现究竟如何,在2025年会取得怎样的市场表现,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新车的到来吧。(文/汽车之家 郭辰)
0
今天 12:02
新款Model Y对中国车市冲击有多大
1月10日,焕新版Model Y(配置|询价)开启预售,5天时间里特斯拉预订系统增加了7万订单,超过了Model Y在去年达到巅峰的12月份总销量。特斯拉方告知电厂,预售数据官方不公布,但“卖得不错”。 这是Model Y自 2020 年推出以来的首次重大更新,首发中国和澳大利亚。在中国,焕新款Model Y后轮驱动车型26.35万元起,同车型在澳大利亚起价为 63400 澳元(约人民币28.87万元)。 1月13日,北京的特斯拉门店还没有焕新版Model Y的展车和试驾服务。电厂通过店员了解到,展车会在1月底到店,首批交付车辆和试驾车将会同一批次在3月到店。 特斯拉上海的生产线也在调整。1月15日据外国媒体报道,特斯拉计划在春节期间暂停上海超级工厂部分生产线约三周,以优化设备并为焕新版Model Y的生产做准备。 焕新版Model Y,预定量究竟有多大? 1月13日,新款 Model Y“3天销量订单超过5万辆”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这个数字是一位名为“Tesla Α &Ω”的网友根据特斯拉订单编号的数值差异估算得来。 电厂沿用这个思路并稍稍进行优化。1月10日早上新款 Model Y 的订单号从 81024xxxx 开始,1月15日下午订单号已经是81032xxxx,5天增幅为8万左右。而2024年特斯拉在华总销量约65.7万辆,平均日销量约1800辆,5天销量大概为9000辆。也就是说,新增的8万订单中约有7万是新款 Model Y带来的。 单看这个数字是让人吃惊的,因为在特斯拉年底冲销量的去年12月,Model Y月销量才达61881辆,新Model Y短短5天的业绩就超过了老版Model Y一个月的努力。 但还有一些因素需要注意:订单编号的增幅不能准确代表真实订单量。一是定金支付未成功也能获得订单编号,如果有人中途想换车型版本,一个人就会拥有多个订单号;二是目前新Model Y定金可退,付定金的消费者只有一部分会最终购买,另外据多位消费者表示,一些销售会让消费者帮忙下单完成工作KPI。 尽管新款 Model Y的真实交付量会比现在的订单增幅少一些,但Model Y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都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Model Y 依然是 2024 年中国市场上最畅销的单一车型,无论是按照动力形式还是价格区间进行划分,Model Y 都以 48 万辆的交付量位居榜首。 从2024年开始,各大中国车企就喊话要“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今年,焕新版Model Y推出时放言“尽管对比”,雷军转发回应“好的”后,极氪、乐道、阿维塔等品牌也纷纷应战Model Y。这种应战的自信可能更多来自产品力,因为从目前的销量表现来看中国车企确实差距还很大。 为了方便比较,电厂根据汽车之家的数据,不完全统计出这些应战车型在2024年12月份的销量,其中由于小米YU7还没发布,将小米SU7(配置|询价)计入以作参考。其中,只有小米SU7在12月份的月销量超过2万辆,仅智界R7和乐道L60月销超过1万辆。 涨价5万,成销量最大阻碍 车主论坛上的用户算了一笔账:焕新版Model Y车款涨价了1.3万元,尾款立减1万元的优惠政策是没有的,5年免息政策取消以至于利息要多花2.8万元,综上,相对于旧款Model Y,新版相当于涨价5万多元。 尽管有首发权益吸引,很多消费者还是对焕新版Model Y的涨价表示迟疑。有消费者表示,除了外观有些许变化,其他配置基本上都是焕新版Model 3(配置|询价)的平移,电池没有4680,等了2年电池提升只有2度,不应涨价如此幅度。 在社交媒体上,“等等党” 也较为活跃。“等等党”们认为,小米YU7发布后焕新版Model Y会降价或者推出5年免息,并且首批产品可能会出现问题,等一段时间再买,能买到更完善的产品。 小红书用户“天上的长颈鹿”梳理了Model 3的降价和五年免息的节奏,以后驱版为例:2023年10月19日,特斯拉Model 3焕新版开售,价格为25.99万元;2024年1月12日,售价下调1.55万元,到24.59万元;2024年4月21日,售价下调1.4万元,到23.19万元;2024年7月1日,五年免息上线,五年免息大概省了1.5万元左右,也就是说特斯拉Model 3焕新版上市8个多月降价4.5万元。他认为,Model Y焕新版上市差不多也是这个节奏。 由于新款没有5年免息政策,社交平台还涌入了活跃的第三方,为想买焕新版Model Y的车主和银行牵线,办理购车贷款。 在众多购车贷款方案中,工商银行推出的 2 年免息方案推广力度最大。这个方案的费率是 5.00% ,贷款期限为5年,不过会贴息2年。客户在提车后、上牌次月的25号前,就能收到银行返还的2年利息。而且,2年之后,客户还可以选择提前还款,并且没有违约金,只需偿还剩余的本金。简单来说,如果客户在2年后选择提前还款,就能享受到0息购车的优惠。 电厂从中介处获知,由于规定不允许银行直接给客户贷款返现,属于恶性竞争扰乱金融市场,所以由第三方推广公司来代替银行操作返息规避风险。
0
今天 12:02
欧盟将举办汽车业会谈解决竞争力下降问题
盖世汽车讯 据外国媒体报道,1月20日,欧盟委员会表示,将于1月30日主办欧盟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和工会的第一轮会谈,旨在讨论最关键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制定保护欧盟汽车行业的计划。欧盟委员会“可持续交通与旅游”事务专员Apostolos Tzitzikostas将负责制定一项行动计划。 2024年年底,欧盟委员会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曾对欧盟议员表示,她将就欧盟汽车行业的未来展开“战略性对话”。此举凸显了欧盟委员会的承诺,即在推进气候目标的同时,确保对欧盟繁荣至关重要的汽车行业的未来。 在Ursula von der Leyen的领导下,战略性对话将包括与行业代表、社会合作伙伴和其他利益攸关方的定期会议,并由工作组负责提供详细的建议。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也将密切参与其中。 战略性对话将涉及整个汽车价值链的磋商,主要讨论议题将包括创新、清洁转型、竞争力、贸易关系和监管优化,旨在帮助欧盟汽车行业在电池、软件和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上迎头赶上,简化监管流程,确保有竞争力的投入成本,并保障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欧盟委员会致力于与所有利益攸关方合作,以保持欧盟汽车行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和弹性。 据悉,欧盟汽车行业雇佣了1,300多万人,对欧盟GDP的贡献约为7%。然而,由于数字化、脱碳、竞争加剧和地缘政治变化,欧盟汽车行业正面临重大转型。近期,欧盟汽车制造商正关闭工厂及裁员,因为他们难以与中国竞争对手竞争,同时还或将面临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欲征收的潜在进口关税。 如果欧盟汽车制造商的车队在2025年尚未达到欧盟二氧化碳排放目标,欧盟汽车制造商也不愿面对欧盟可能开出的巨额罚单,或者不愿与欧盟达成有利于外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协议。 (本文来自于盖世汽车Gasgoo)
0
今天 12:02
谁“拖垮”了韩国电池产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用这句中国谚语来形容韩国动力电池产业十分妥帖。只是尚有差池的是,从“河东”走到“河西”,韩国动力电池企业们并非用了三十年,而是只用了十年的时间。 近年来,多项数据从不同维度透露出韩国动力电池产业“每况愈下”的颓势。 就刚刚过去的2024年来看。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韩国三大动力电池制造商全球市占率环比下降2.7个百分点,为23.4%。 据报道,调查显示,全球各类电动汽车电池装机总量为258.5吉瓦时。以销售额为准,韩国三大动力电池制造商占23.4%,其中LG新能源市占率为14.1%,虽然环比下降0.6个百分点,但仍居全球第二;三星 SDI以5.7%排名第四;SK On以3.6%排名第五。 而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则继续保持向上态势。其中,宁德时代以28.5%排名全球首位,比亚迪旗下电池制造商FinDreams以12.3%排名第三。 以装机量为准,韩国三大企业总市占率为17.2%,从第一季度的25.3%降至第二季度的19.9%后再次下降。其中,LG新能源以11.2%排名第三;三星SDI以3.1%排名第七;SK On以2.9%排名第八。 中国企业总市占率为52.2%,其中宁德时代(35.2%)和比亚迪(17%)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 同样来自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1-11月,韩国三大电池企业全球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从2021年高峰时的31.7%大幅下滑至20%以下。 其中,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总装机量合计155.6GWh,市占率之和为19.8%,较2023年同期下滑了3.8个百分点。 韩国三大电池企业全球市场份额跌破20%,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比例节点。且从现下来看,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皆未能闻讯该国以及动力电池厂商要如何扭转这一不容乐观的现状。 韩国动力电池产业究竟“何以至此”?用“夹缝中求生存”来形容该国动力电池产业的现状是否妥当?在“步步为营”又“步步被逼退”的当下,韩国动力电池产业要重返其“巅峰时期”,仅靠一己之力是否行得通? 突然到来的“拐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芯片、汽车和电池,曾是韩国十分引以为傲的三大产业。 然而时至今日再看上述韩国三大支柱性产业,“穷途末路”显然太言过其实,但三者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的“主角”光环显然已不再。 全球锂电池产业的兴起与消费电子产业的兴盛有很大关系。 1991年—1999年,日本索尼首先推出锂电池,并将其应用于 移动电话、数码玩具等。松下于1994年研发锂电池,并于1998年量产笔记本电脑专用的圆柱形锂电池。 在此阶段,日本垄断了全球锂电池市场,中韩两国则初步涉足。 1994~1997 年中国的光宇、比亚迪、力神先后创立,1999年ATL创立, 韩国LG化学(现LG新能源)、三星SDI相继展开锂电池业务。 也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韩国动力电池厂商敏锐地捕捉到了消费电子锂电池这一市场机遇,通过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逐步在锂电池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尤其是LG化学、三星 SDI等公司在锂离子电池技术上的突破,为韩国电池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对于日本锂电池产业,韩国锂电产业起步比日本差不多晚了近10年。一直到了2005年左右,日本、韩国和中国锂电产业三足鼎立之势基本形成。但是韩国锂电产业后来居上,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攻城略地,触角已经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与全球排名靠前的汽车厂商都有广泛的合作。 2014年,韩国动力电池产业迎来巅峰状态。LG化学和三星 SDI两大巨头在全球市场“呼风唤雨”,市场份额一度超过50%,甚至一度把日本企业远远甩在了后面。 当时,士气正盛的当地媒体还曾骄傲宣布:“全球有一半的电动汽车企业都在用我们的电池!” 然而此言一出,没过多久,韩国电池产业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劲敌——中国电池厂商。 2015年,中国企业在三元锂电池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一时间备受瞩目。2017年,宁德时代首次成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动力电池企业。 但必须承认的是,2015年—2017年之间,即使中国动力电池厂商逐渐在全球市场内崭露头角,但韩国电池厂商们在电池技术方面的积累仍然难以被短时间内追赶,其仍有难以替代的技术优势。 2016年,LG化学、三星 SDI等韩国电池企业生产的三元电池在电压、容量、内阻、放电平台、恒流比等几项关键电池指标的一致性已超过90%,可以不用分容配档即可成组,而当时国内最优秀的三元锂电生产企业也根本无法做到。 基于此,即使业内已然出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一直到2022年,韩国电池产业都依然保持着向上昂扬的态势,资本市场也依然对韩国三家动力电池厂商保持看好。 LG新能源上市便是最好的例证。 2022年1月27日,LG新能源在韩国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彼时发行价每股30万亿韩元(约合1600元人民币),开盘后LG新能源股价一路上涨99%至59.8万韩元。 据悉,在上市前夕,LG新能源募资了108亿美金,创下了韩国最大规模IPO的纪录,一时风头无两。 面对媒体,前LG新能源CEO权暎寿曾宣称:击败宁德时代,重回全球第一只是时间问题。 彼时,LG新能源以22.9%的全球市占率,位居第二。 然而事实是,仅用了一年时间,2023年,LG新能源全球市占率第二的位置被比亚迪一举拿下,LG新能源只能位居第三。 数据显示,2023年,宁德时代在2023年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7.6%;比亚迪则以36.8%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二。同期内,LG新能源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占有率为13.6%,排名全球第三。 据外国媒体报道,在2024年第三季度,LG新能源出现了17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0.9亿元)的营业亏损。而在第四季度,其营业亏损达到225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29亿元)。 无独有偶,三星 SDI 2024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935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97.57亿元),同比下降30%,营业利润为1299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52亿元),同比骤降72%。 同期SK On营业收入为1.430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1.83亿元),同比下降54.9%,营业利润为24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扭亏为盈;尽管SK On实现盈利,但盈利额相对有限。 可以说,截至2024年年底,韩国动力电池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拐点”面前,向左走?向右走?成为韩国三大动力电池厂商急需要回答的问题。 谁让韩国电池“噤了声”? 有结果,必然有诱因。 在韩国动力电池产业从“鼎盛”走向颓势难以短时间内转圜的过程中,并非只是韩国以及韩国动力电池厂商们不够努力。 从外部客观因素来看,韩国动力电池产业可以说是在中、美两国电池产业博弈中间“夹缝中求生存”。 从我国动力电池市场来看,随着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起跑,自然会带领以动力电池为首的相关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 韩国动力电池厂商并非看不到商机。 早在2013年,韩国动力电池厂商们便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并加大投资。 同年,SKI和北汽集团、北京电控早在2013年12月成立了合资电池包企业BESK,其中SKI股份占比40%,搭上了北汽的大船。 2015年10月,三星SDI西安工厂投产。据悉,彼时的三星SDI西安工厂拥有年产4万台高性能汽车动力(纯电动EV标准)电池的最尖端生产线,生产线涵盖了生产汽车动力电池单元与模块的全工艺流程。 不久,LG化学南京动力电池工厂也竣工,并成为LG继韩国梧仓工厂、美国霍兰德工厂之后全球第三个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然而,2016年,中国工信部发布(第四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包括31家单体企业和1家系统企业,三星SDI、LG化学、SKInnovation、松下等日韩电池巨头均未进入目录。 2016年年底,中国工信部发布2016第5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目录》,其中5款新能源汽车被移出官方推荐目录,这5款车型配套动力电池来自LG化学、三星SDI、通用等企业。 据悉,彼时有分析称,韩国三星SDI以及LG化学均曾申请第四批电池《规范目录》,而未能获批,不能获得补贴。配备这些企业电池的电动汽车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与补贴绑定的价格优势。 与之相对应的,上述三星 SDI西安工厂和LG化学南京动力电池工厂也陆续被传出或闲置、或停工的消息。 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之一——中国市场受挫,韩国动力电池厂商们转身将视线放在了“屡试不爽”的欧美市场身上。 只是这一次,欧美市场让韩国动力电池厂商们失望了。 其中原因之一是欧美电动汽车产业推进缓慢,市场需求受限。这直接导致,韩国动力电池厂商从欧美车企方面获得的订单减少。 据外国媒体报道,2024年早些时候,LG新能源把对美国电动汽车产量增长的预期从此前的35%下调至20%左右。且LG新能源与通用汽车在美国合资建设的电池厂因市场需求下降而中断建设。 该公司还预计,欧洲电动汽车产量将增长15%左右,但低于此前预计的25%。此外,欧洲电动汽车行业在经历需求趋缓的同时,也受到欧盟内部新能源转型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 原因之二是2022年美国颁布的《降低通货膨胀法(IRA)》(以下简称为《通胀法案》)。 根据该法案,在美国购买电动汽车时,最高可获得7500美金的补贴。但只有符合三个条件的车辆,才能进入补贴名单。即必须是北美生产的电动车必须搭载“美国血统”的电池,至少50%的电池组件都得在北美生产;车辆所使用的矿物,至少40%要来自美国,或者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就《通胀法案》要求的第三条而言,韩国动力电池厂商生产电池的关键矿物原材料大多来自于中国。 彼时光明网报道称,2022年,韩国电池行业使用的钴、锰、锂等几乎100%从中国进口。韩国KBS电视台在2022年10月的报道指出,现在韩国电池行业的苦恼正越来越深,韩国电池行业也将深受其害。 另据报道,LG新能源、SK On、三星 SDI等三家企业高管,以及多家韩国材料和零部件企业高管曾一致呼吁美方消除《通胀削减法案》给大规模投资带来的不确定性。此外,韩企还建议美方应该综合考虑供应链的复杂性和全球相互依赖性。 换言之,美国《通胀法案》让韩国本就有些“步履维艰”的动力电池产业更加“寸步难行”。 据当地媒体报道,2024年第三季度,LG新能源电池工厂平均利用率仅为60%,较上年度同期的73%明显下降。SK On的产能利用率更是从2023年的95%,大幅度减少至46%。三星 SDI仅公布了小型电池的产能利用率,下降9个百分点至68%。 能否“绝处逢生”? 讲了太多宏观意义的客观因素,那么,韩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至今,是否存在自身的主观限制因素呢? 答案是肯定的。 韩国电池产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单一性特征。 早期,韩国电池企业将主要精力高度集中于高镍锂电池技术的研发与生产。这一技术路线确实在能量密度等方面具备突出优势,使得韩国电池在高端市场曾一度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这种过度聚焦的发展战略也带来了隐患。 在全球电池技术多元化发展的浪潮中,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其成本低廉、安全性卓越等突出优势,逐渐备受车企和动力电池厂商的青睐。这也是我国动力电池厂商如今能够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头部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韩国动力电池厂商恰恰在磷酸铁锂技术领域的起步明显滞后。 且由于前期对磷酸铁锂技术的投入不足,韩国企业如今若要涉足这一领域,面临诸多难题。 首先,他们需要单独建造专门的工厂来生产磷酸铁锂电池。这不仅意味着巨额的资金投入,用于购置设备、建设厂房等,还大大增加了生产的复杂性。从生产工艺来看,磷酸铁锂电池与高镍锂电池差异较大,韩国企业需要重新摸索、建立全新的生产流程与质量控制体系。 同时,新工厂的运营管理,从人员招聘培训到供应链的重新搭建,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这种在技术路线布局上的滞后与被动,使得韩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成本与市场份额流失的双重压力,急需加快在磷酸铁锂等技术路线上的追赶步伐。 此外,盖世汽车认为,韩国动力电池产业还存在寡头垄断的现象。 一直以来,韩国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乐此不疲”大力扶持三星 SDI、LG新能源和SK On。在韩国政府的扶持和协调下,韩国动力电池产业的行业集中度非常之高,几乎完全由三星 SDI、LG新能源和SK On三家巨头垄断。 这三家龙头企业在奋力抢占锂离子电池全球第一的宝座的目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韩国本土其他企业发展动力电池产业的可能性。 对比来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在过去的十年里,两、三百家锂电企业在全国大地遍地开花,市场份额和电池技术互促互进。“谁强谁上”的良性竞争,极大促进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快速猛攻。 言至于此,是否就意味着韩国动力电池产业只能将一“颓”到底呢? 这与该国发展的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路线有关。 纵观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发展历程,固态电池,尤其是全固态电池,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新能源动力电池汽车的电池技术“最优解”之一。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屡次攻坚,量产时间也纷纷“尘埃落定”。 韩国和日本动力电池厂商皆将“弯道超车”的希望寄托在全固态电池上。 那么,韩国能否如愿呢? 当前,LG新能源、三星 SDI和SK On均在重点投入固态电池研发。 据悉,三星 SDI在2023年完成全固态电池试生产线建设,并计划到2027年量产;SK On正在开发高分子 - 氧化物复合系和硫化物系两种全固态电池,目标是分别于2027年和2029年生产商用化试制品;LG能源解决方案计划到2030年量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对比来看,我国研发和推广全固态电池的企业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车企和动力电池厂商齐头并进。 据悉,广汽集团在2024年年底宣布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的全流程制造工艺,预计2026年正式装车,并搭载于昊铂车型上,其全固态电池采用100%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超过350Wh/kg。 奇瑞汽车目标2026年全固态电池上车(定向运营),2027年批量上市,能量密度超600Wh/kg,纯电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500km。 比亚迪计划从2027年起,针对中高端电动汽车领域小批量生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并在2030年将其应用于主流电动汽车中。 太蓝新能源无隔膜全固态电池则预计于2027年实现批量生产,在特殊领域开展示范性应用。 根据《固态锂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2026年-2028年有望成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全固态电池搭载集中上市窗口。 从量产时间节点来看,韩国全固态电池产业似乎并未落后,只是在全固态电池上市窗口期内,韩国动力电池厂商能分到多大的“蛋糕”,还是未知数。 (本文来自于盖世汽车Gasgoo)
0
今天 12:02
雷军转发去年12月纯电轿车销量榜单
1月21日下午,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转发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微博,并称小米SU7(配置|询价)上个月交付量超过特斯拉Model 3(配置|询价)。 李肖爽贴出的纯电轿车销量榜显示,2024年12月,小米SU7销量为25815辆,排名第五;特斯拉Model 3销量为21046辆,排名第六。排在前三的车型分别为比亚迪海鸥、五菱宏光MINIEV、五菱缤果。 小米SU7是小米集团跨界造车后推出的首款车型,去年3月底上市,并于次月正式交付。该车标准版价格为21.59万元,Pro版价格为24.59万元,Max版价格为29.99万元。在交付后第二个月中旬,小米SU7完成第10000辆新车的交付。 过去一年,仅凭小米SU7一款车型,小米汽车全年交付超过13万辆,提前完成最初定下的年度目标。2025年,小米汽车定下了30万辆的交付目标。 在小米SU7之后,小米的第二款车为纯电SUV,该车已经在去年底登陆工信部新车目录,命名为小米YU7。雷军此前发文称,小米YU7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路测,预计今年六七月正式上市。 特斯拉Model 3最早发布于2016年,是特斯拉旗下的销量主力车型。2019年底,特斯拉在上海临港超级工厂交付了首批国产Model 3。 2023年9月1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Model 3焕新版正式上市,这是Model 3车型6年来的首次更新,后轮驱动Model 3焕新版价格25.99万元起。 雷军曾在小米汽车上市发布会上拿特斯拉Model 3与小米SU7进行对比,他展示的小米SU7防晒测试结果显示,38℃暴晒1.5小时,车内温度比特斯拉Model 3焕新版低12℃。 在日前特斯拉新款Model Y(配置|询价)上线开启预售时,特斯拉官方在公众号发布题为“焕新Model Y,尽管对比”的宣传文章。随后,雷军在社交平台截图转发此文章,并配文:“好的。”
0
今天 12:02
大众为何深度绑定“特斯拉杀手”?
大众将与“特斯拉杀手”Rivian深度绑定。 据外国媒体报道,日前,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Oliver Blume对德国《明镜周刊》表示,该公司正在考虑如何加深与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Rivian的合作关系。“例如,我们正在考虑共享模块和捆绑采购量。” 大众汽车集团已表示,将加大对Rivian的投资力度,新增16%的投资至58亿美元,以启动双方计划中的合资企业,共同开发电动汽车架构和软件。Rivian首席执行官RJ Scaringe表示,这将为Rivian提供财务保障。 双方的合作始于2024年6月,大众汽车宣布向Rivian 投资50亿美元。同时,两家企业还将成立合资公司,由双方“平等控制和拥有”,提供软件和电动汽车架构。 2024年11月,大众汽车对拟与Rivian共同开发电池驱动汽车的投资计划追加投资8亿美元。大众和Rivian为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资企业任命了领导人,并展示了一款电动汽车原型车及表明承诺。 两家公司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Rivian和大众集团的合资公司将由Rivian首席软件官本赛德(Wassym Bensaid)和大众首席技术官赫尔宾(Carsten Helbing)共同领导。两位联合CEO将领导一个由两家公司约1000名工程师组成的专门小组。 急于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补课的大众,联手急需资金支持的Rivian,堪称一场双赢的合作。 大众要补课 牵手Rivian,大众显然是想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补课。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告诉盖世汽车,大众这艘“船”太大了,大船要掉头难度很大。目前看来,整个大众汽车集团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相比新势力还有不足。 在丁道师看来,其实过去十几年里,大众早就认识到智能化、电动化是未来的趋势,开始通过对外输出资本、技术、或者成立合资公司等多种形式,来探索未来之路。 此前,大众不断通过输出资本、技术的形式与小鹏合作。 2023年12月,大众中国入股小鹏汽车,持有小鹏汽车约4.99%股本的大众中国,成为小鹏汽车第三大股东。 2024年2月,小鹏汽车与大众宣布,将联合开发两款面向国内中型车市场的智能网联车型,预计2026年上市,首款产品为SUV车型。 2024年4月,小鹏汽车宣布与大众汽车集团将基于小鹏汽车最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联合开发并将其集成到大众CMP平台上。双方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预计将从2026年起应用在国内生产的大众电动车型上。 与小鹏合作,推出搭载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车型,对于大众的电动化转型具有较大推动作用。 而小鹏则通过技术输出获得了显著收益。财报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小鹏汽车服务及其他收入为10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5.2亿元上升93.1%,环比上涨22.1%。 作为电动化的重要一环,“软件病”也一直困扰着大众。 2023年6月,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公开表示,奥迪品牌目前落后于竞争对手,尤其是在电动汽车方面,而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是软件问题。 因此,从2022年开始,大众用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补齐软件方面的短板。 2022年10月,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科技公司CARIAD宣布将与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并控股。大众汽车集团计划为本次合作投资约24亿欧元,该交易预计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2024年4月,中科创达宣布将与CARIAD在中国建立一家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将首先满足大众汽车集团和CARIAD在中国的产品研发需求。 2024年2月,CARIAD中国宣布,韩三楚将接任常青负责CARIAD中国的管理工作。韩三楚曾就职于长安汽车并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等职务,负责“软件定义汽车”平台的全面开发,在汽车软件和“软件定义汽车(SDV)”开发领域拥有丰富经验。 Rivian能得到什么 对于Rivian来说,与大众深度绑定首先可以缓解资金压力。 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Rivian净亏损为29亿美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为25.44亿美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Rivian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和短期投资为78.67亿美元,上年同期为93.68亿美元。 “几十亿美元的资金对于Rivian这样一家新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花钱买时间,向前迈进一大步。”丁道师表示。 丁道师认为,大众还能为Rivian提供背书的作用。能够得到大众的重仓,其他投资人以及后续的融资环境对Rivian来说非常有利。 另外,大众毕竟曾经是全球第一大汽车企业,其影响力、渠道都还在,Rivian可以大众他协调起来,更好地把新能源汽车落地到更多国家和地区。 目前,与特斯拉竞争多年的Rivian,产销量已趋于稳定。 2024年全年,Rivian共生产49476辆汽车,同比下滑13%,交付51579辆,同比下跌13.6%,符合管理层制定的全年目标,即生产47000至49000辆汽车,交付50500至52000辆汽车。 未来,Rivian还将更好地扮演“特斯拉杀手”的角色。 2024年3月,Rivian正式发布新的中型车平台,并计划打造R2与R3两款新车,新车不仅将搭载特斯拉始终难以突破良品率瓶颈的4680大圆柱电池,在定价上也直指特斯拉Model Y(配置|询价)。尺寸更小的R3或将狙击特斯拉廉价小型车。 为了节省开支,保护了现金流,Rivian将R2在现有的Normal工厂进行生产。 丁道师指出,大众与Rivian的合作就像之前百度与吉利合作一样,造车企业提供主机厂的制造能力,互联网企业提供新的智驾能力,双方结合能够造出好的产品,因为组织管理财务上出了问题才出现崩溃,但这种合作模式本身是可行的。大众也可以采用上述模式,大众与小鹏的合作也正在进行,未来与Rivian的合作也值得一看。 (本文来自于盖世汽车Gasgoo)
0
今天 12:02
欧美电动车真正问题出在软件开发能力
界面新闻记者 | 庄键 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300750.SZ)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电动汽车的渗透率有望达到70%,全年的平均渗透率则可能超过60%。 1月21日,宁德时代联席董事长潘健在达沃斯论坛上作出上述预测,现年49岁的他在去年12月出任这一职位。 去年,国内电动汽车渗透率在个别月份一度超过50%,但就全年而言,电动汽车渗透率停留在40.9%,并未实现对燃油汽车的反超。这一比例较2023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也曾公开表示,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销量3200万辆左右,将保持3%的增长速度。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含出口)有望达1650万辆,同比增速接近30%,渗透率超过50%;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1500万辆,渗透率超过55%。 宁德时代在国内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独占鳌头,是绝大部分电动汽车品牌的供应商,该公司去年的国内市占率为45%,较排名第二位的比亚迪(002594。SZ)高出约20个百分点。 宁德时代1月21日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去年其净利润为490亿-530亿元,同比增长11.06%-20.12%;营收3560亿元-3660亿元,同比下降8.71%-11.20%。公司称,去年电池产品销量有所增长,但由于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下降,产品价格相应调整,导致营收同比下降。 潘健认为,过去三年,政府大幅减少了对于购买电动汽车的补贴,但中国的电动汽车普及率仍然迅速提升,这是因为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向市场提供了相比燃油车更好的产品。 在他看来,中国智能电动汽车是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完美结合,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一整套区别于传统燃油车的全新功能,因此促成了电动汽车销量在中国的持续快速增长。“如果缺少了智能化,中国电动汽车的渗透率可能不会超过30%。” 潘健认为,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电动汽车的渗透率增速放缓,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电动汽车制造或供应链,而是汽车软件的开发能力。以美国为例,去年该国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为8.1%,与2023年7.8%的渗透率基本持平。 这位宁德时代的联席董事长还在论坛上称,中国主导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并由此造成威胁的说法并不准确。他认为,尽管中国的生产能力与供应链在全球电动汽车行业占比非常高,但中国市场同时也占据了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70%。 潘健称,随着电动汽车在全球不同市场的普及,电动汽车供应链也将向更多地区延伸。他以宁德时代举例称,该公司的德国工厂在约一年半前开始批量生产电池,年产能为100 GWh的匈牙利电池工厂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上个月,宁德时代还官宣将与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在西班牙合资建设动力电池工厂。 潘健还同时透露,宁德时代与其他主机厂在欧洲的新合资工厂项目也有望今年公布。该项目将成为宁德时代在欧洲布局的第四座电池工厂。宁德时代在去年底正式官宣赴港二次上市,所募集资金的用途之一正是推进海外项目建设。 去年11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还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即将担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允许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电动汽车产业链,宁德时代也将考虑在美国建厂。除此之前,宁德时代已在印度尼西亚投资了电池工厂,该国拥有丰富的镍矿资源,这是生产三元电池的一项关键原材料。 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是目前动力电池的两种主流技术。与三元电池相比,磷酸铁锂电池尽管能量密度偏低,但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的优势。能量密度越高,意味着搭载相同体积的电池,电动汽车可以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 由于中国企业过去两年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的技术攻坚,其在能量密度、快充及低温性能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已占据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绝对优势,并且开始获得欧美车企的青睐。潘健称,磷酸铁锂电池在(全球)电动汽车中的占比已从三年前的20%提高到50%,未来三年,磷酸铁锂电池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至70%,三元电池的比例则会下降到30%。
0
今天 12:02
前丰田高管出任达契亚销售与营销负责人
盖世汽车讯 据外国媒体报道,达契亚已经任命前丰田法国分公司(Toyota France)负责人Frank Marotte担任副总裁,他将负责达契亚的销售、营销和运营工作。此次人事任命将于今年2月1日起生效。 Marotte将接替Xavier Martinet的职务,后者已于去年11月离开达契亚,并加入现代汽车,担任现代汽车欧洲分公司(Hyundai Europe)的首席执行官。 Marotte毕业于巴黎中央理工学院(Ecole Centrale Paris),其职业生涯开始于1993年,在汽车制造商标致担任法国和其他国家的管理职位。2008年,他被认命为PSA集团的产品规划负责人。 2013年,Marotte加入丰田,担任丰田欧洲、俄罗斯和中东市场产品规划负责人。2019年,他被任命为丰田法国分公司总裁。 达契亚品牌隶属于雷诺集团,该公司在今年1月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达契亚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7%,至676,340辆,表现超过了整体市场,后者的同比涨幅为1.6%。 2024年,达契亚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也同比提升到了创纪录的4.5%,与2023年相比提升了0.1个百分点。 今年,达契亚的一项关键工作就是Bigster的发布,这是一款紧凑型SUV,基于达契亚Duster小型SUV所打造。Bigster将成为达契亚售价最高的车型,但起售价也只有不到2.5万欧元。 另外,达契亚首席执行官Denis Le Vot近日表示,下一代Sandero小型掀背车将在2027年底迎来纯电动版本。Sandero是2024年欧洲销量最高的车型。 1月16日,Le Vot在宣布达契亚2024年汽车销量的电话会议上对记者透露,Sandero车型将增加“纯电动解决方案”。但是他没有提供有关Sandero电动车的更多细节。Le Vot表示,未来达契亚将增加更多电动车型,未来10年中,达契亚每年都将推出“超过两款”新车型。 (本文来自于盖世汽车Gasgoo)
0
今天 12:02
赛力斯背后的隐形赢家,股价已翻倍!
自2021年与赛力斯合作以来,沪光股份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1月21日晚间,沪光股份(605333)发布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4年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亿元至7.1亿元,同比增长1009%至1212%;扣非净利润为5.84亿元到6.94亿元,同比增长1362%到1638%。 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两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飞猛进,“枝繁叶茂”下的汽配行业也混得如鱼得水。 沪光股份是国产汽车线束龙头企业,产品以低压线束、高压线束为主。汽车线束就像是人体的“神经网络”,连接着汽车的蓄电池、执行器、控制器、传感器等部件,并将电力和信号传输到汽车各个部位上。 凭借突出的性能,沪光股份持续获得全球多家主机厂认可,下游客户包括戴姆勒奔驰、奥迪、通用、福特、捷豹路虎、蔚来乐道、吉利极氪(配置|询价)、理想等国内外知名车企。其中不可不提的是赛力斯。 自2021年与赛力斯合作以来,沪光股份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23年度对赛力斯的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已经成为赛力斯汽车线束的主要供应商。 新一轮的换车大势,新能源车大规模的取代燃油车,既让汽车线束有了更大的需求量,也助推了汽车线束价值的提高。 需求量方面,传统汽车用的基本都是低压线束,而新能源汽车不仅要用低压线束,还要用到高压线束。高压线束作为新能源汽车不可或缺的动力传导载体,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显著提升,高压线束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受益于新能源客户的培育,沪光股份高压线束的销量从2021年的49.75万套增长至2023年的109.03万套,实现翻倍增长。 价格方面,相比低压线束,高压线束在性能、工艺、原材料端均有升级,其技术规格远高于低压线束,价格也就更高。 据了解,2021—2023年,沪光股份成套线束销售单价分别为1607.69元/套、1656.98元/套、1626.60元/套;而到了2024年一季度,价格涨至2698.09元/套,价格上升主要系赛力斯拉动。 赛力斯汽车线束销量大幅提升,在公司总销量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对赛力斯提供的成套线束所包含的线束件数、种类更多,配置也更高,带动成套线束价格加快增长。 沪光股份把握住了这一机遇,近年来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同比高增。量价齐升之下,公司的毛利率也是水涨船高,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率达到17.33%,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55个百分点。 目前公司拥有充足的订单储备,保障业绩稳健增长。据悉,截至2024年6月,公司已获定点项目预计2024年、2025年和2026年高压线束订单量分别为204.64万套、243.79万套和264.30万套。 公司抓生产、赶订单,部分产线产能较为紧张,2024年一季度对新能源车高压线束的产能利用率突破90%。为了满足生产需求,沪光股份于去年6月申报定增,拟募集资金8.85亿元,主要投向昆山泽轩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汽车整车线束生产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公司高压线束、特种线束等汽车线束的生产能力。目前已获得上交所审核通过。 沪光股份称,2024年全年乘用车市场整体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增长。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公司汽车线束业务拓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公司及时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巩固并提升了市场份额,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是业绩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公司持续深入开展提质增效,促使公司规模效应更加显著,带动盈利水平、净利润及相关指标大幅增长。 随着业绩快速增长,沪光股份的股价水涨船高。2025年1月21日,沪光股份收盘价为37.68元/股,自去年年初低点以来已翻倍。
0
今天 12:02
中国越野车市场竞争加剧
在产品方面,福特纵横持续布局高端。同时也在思考 ‘往下走’,去思考有没有更适配场景的经济型的产品。 “在产品方面,福特纵横持续布局高端,福特烈马(配置|询价)、福特游骑侠等都会继续往上走。同时,也在思考 ‘往下走’,去思考有没有更适配场景的经济型的产品。”江铃福特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江铃福特”)总裁刘继升近日对记者表示。 与福特在华另一家合资企业长安福特不同,江铃福特主攻更为细分的皮卡和越野市场,同时产品售价也相对更高。经过战略调整后,江铃福特在2023年8月发布了福特纵横,其是福特在中国面向户外越野生活爱好者所打造的全新渠道品牌,旗下有两大产品系列:以福特F-150(配置|询价)猛禽、烈马为代表的硬派越野系列,和以福特领裕、领睿(配置|询价)、途睿欧组成的“户外轻探索系列”。其中,烈马售价为29.98万-43.88万元,福特猛禽售价在70万元以上。 刘继升告诉记者,福特纵横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23%。在30万元以上的越野车油车中,福特烈马占比近50%;福特游骑侠在中国18万元以上的皮卡高端市场份额占比为47%,15万元以上占比近28%。 而相较于轿车和SUV,硬派越野和皮卡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不过,近两年来,随着皮卡解禁政策的放开,皮卡乘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硬派越野车也已经成为城市SUV之后,车企又一个集体发力的细分市场。 此前多年,合资品牌越野车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产品较为高端,而由于法规政策等因素限制,合资越野车一度淡出大众视野,在新能源和智能化加持下,自主品牌越野车迎来发展机遇。2020年,长城推出坦克300车型,在保证越野性能并降低了价格门槛后,该车迅速受到市场热捧,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随后,多家国内车企开始加速布局硬派越野车市场,产品普遍在20万元以下。2024年,合资品牌越野车回归,江铃福特引入了福特烈马,一汽丰田普拉多也迎来国产,从价格地带来看,两者均处于高端市场。不过,当前中国品牌推出的硬派越野车多为新能源产品,而福特、丰田等企业推出的越野车仍旧采用了传统的内燃机动力总成。 “在越野领域,传统燃油车会是主流。但是我们发现,中国新能源发展越来越快,福特产品新能源化也正在加快。福特纵横2024年12月推出了福特领睿、领裕的插电混动车型。新能源是一个该做的事情,否则市场会局限。在小池塘里做大鱼是我们既定的政策,但把小池塘拓宽一点,我们的手脚也能更放开一些。”刘继升对记者表示。
0
今天 12:02
奔驰CEO呼吁欧盟取消排放罚款
盖世汽车讯 据外国媒体报道,去年,欧洲的电动汽车市场遭遇了挑战。尽管车企推出了更多价格更实惠的车型,但最新的临时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电动汽车注册量相比2023年下降了6%,与美国和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态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糟糕的是,从今年开始,如果汽车制造商在欧洲的车队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达标,将不得不支付罚款。这是被称作“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的一系列措施中的一部分。欧洲绿色协议是一个立法方案,旨在到2030年时,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至少减少55%,并到2050年时完全消除温室气体净排放。 上述法规将大大地限制车企在欧盟国家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能力,并将为纯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发展铺平道路。然而,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并不支持这项协议,这些车企所在的国家也不支持该协议。奔驰首席执行官兼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主席康林松(Ola Kallenius)向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取消即将实施的罚款。 康林松认为,向未能达到减排目标的车企收取罚款,会对行业造成不利影响,他认为车企原本可以将罚款用在研发上面,从而在市场上推出更多价格更实惠的电动汽车。 康林松说道:“汽车行业特别需要知道如何降低重大不合规风险。在转型的关键阶段,因二氧化碳排放不合规而面临巨额罚款的风险,将会把本应用于研发和其他投资的必要资金分散开。” 康林松还表示,电动汽车销量下降的问题不一定与缺乏选择有关,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车型可供消费者选择。他认为:“欧洲绿色协议必须经过现实检验并进行重新调整,从而使其更加灵活,减少僵化,从而将汽车行业的脱碳过程转变为一个环保且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他列出了更多的激励措施,建议将其作为促进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增长的解决方案,并提到要与能源公司、电信运营商和智能电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展开密切合作。 最重要的是,康林松坚决表示,欧洲汽车制造商仍然支持2050年脱碳计划以及向零排放交通和出行方式的转型。 康林松说道:“让我重申一点:欧盟汽车产业仍然致力于实现欧盟2050年气候中和目标,以及向零排放交通和出行方式的转型。然而,汽车行业的脱碳战略必须创造经济增长和竞争力,而不是对其进行限制。” 然而,欧洲非营利组织交通与环境(Transport & Environment)(曾游说欧盟通过新的排放规则)却持不一样的看法,该组织表示,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实际上不需要支付罚款。这是因为汽车制造商通常会在新规定生效的年份(在此案例中是2025年)推出有助于他们实现新目标的车型。 从今年开始,欧洲乘用车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需低于95克/公里(此前为116克/公里),而轻型商用车的排放需低于147克/公里。尽管如此,这一限制并非一成不变,它会根据2025年销售的汽车的平均重量,以及通过销售零排放和低排放车辆所获得的积分进行调整,对于销售一定数量电动汽车的公司来说,这些因素会降低目标排放值。 例如,奔驰预计其乘用车车队的整体二氧化碳排放目标为91克/公里,而沃尔沃需要低于90克/公里,Stellantis则需要低于97克/公里。超过这些限值可能会导致罚款,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每超过1克,每辆售出的车辆将被罚款95欧元(约合98美元)。 交通与环境组织表示,欧盟2025年的二氧化碳目标既可实现也符合现实,并且由于车企们今年刚刚推出了一些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他们不太可能在今年面临任何罚款,这些车型都是为了满足新规定而设计并将在今年下线的。 (本文来自于盖世汽车Gasgoo)
0
今天 12:02
MONET在东京台场试运行自动驾驶车辆
软银和丰田汽车等公司共同出资的MONET Technologies当地时间1月21日宣布,在日本东京台场公路上开始面向普通用户试验性地提供使用自动驾驶车辆的出行服务,时间限定为1月22日至3月中旬。车上有司机,运行由系统负责一部分操作的相当于L2级的车辆。 该车仅在工作日运行,用户可通过智能手机APP选择乘车时间和地点并预约,乘车免费。MONET此前已在广岛大学东广岛校区、丰田汽车九州公司宫田工厂开展自动驾驶实证运行。(共同社)
0
今天 07:30
捷途X70 PLUS 12月销量13189台,同比增长47.73%
据威尔森销量数据监测统计,2024年12月,捷途捷途X70 PLUS月度销量13189台,同比增长47.73%,环比上月增长34.20%;1月~12月累计销量95106台,同比下降72.01%。更多新能源车销量查询,请访问:【工具箱-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
0
今天 07:30
坦克300 12月销量6489台,同比下降20.41%
据威尔森销量数据监测统计,2024年12月,坦克坦克300月度销量6489台,同比下降20.41%,环比上月增长27.91%;1月~12月累计销量73407台,同比下降123.18%。更多新能源车销量查询,请访问:【工具箱-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
0
加载更多中...
威电智见
智见OTA
智见权益
智见分晓
智见洞察
更多产品
智库
达示数据
增值服务
关于我们
了解威尔森
法律条款
服务协议
隐私协议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020-83912326 转 8063(办公时间)
邮箱:
iev@way-s.cn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滘中路88号海珠同创汇南1街6栋101、201单元
关注我们
提问
反馈